
英格兰与欧洲杯缘悭一面,14年来再次止步大赛甄选阶段。发轫英伦的现代足球作为该国的第一运动,是次惨败不仅在经济上重创民生,预期损失高达10多亿英镑,波及零售、博彩和广告等行业,更在精神上打击了英国人的傲慢与狭隘,在岛内引发广泛而深刻的反思。主教练麦克拉伦输球翌日即被足总解职,成了英格兰队失利的第一个牺牲品,随之而来的选帅,又让英国人寝食难安。究竟是“亲历亲为”?还是另择“他山之石”?焦灼、彷徨和无助,英国人选择新一任主教练时的心境,似乎折射出一个日趋衰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局促和恐慌。
自1872年英格兰北上格拉斯哥,在一块板球场上和芳邻苏格兰上演有史以来的第一场 “国际”赛至今,近一个半世纪过去了。二战结束前,英格兰的帅印并不执掌在一个人手里,而是由所谓的“国际竞赛委员会”群策群力,督办节制。从1946年温特博腾被足总秘书长劳斯推上帅位,到麦克拉伦在上届世界杯前夕履新,整整60年间,英格兰只有14位主帅 (算上过渡期的三位代理教练),在足球列强中,帅位相对稳定。
国民期望殷殷,媒体炒作盛行,英格兰主教练一职,在过去廿载被誉为“重要性仅次于首相”的工作,更被业界视为“无法胜任”之畏途。眼下,本国教练中能力出色者寥寥,即使有也大多为顶级俱乐部雇佣,参选热情不高;国外候选人包括穆里尼奥、卡佩罗、克林斯曼甚至在职的希丁克,但各方意见莫衷一是。
英格兰在2001年的世界杯外围赛上出师不利,温布利重建前的最后一仗负于德国,主教练基冈赛后立刻辞职,迫使足总“吃螃蟹”的迈出历史性的一步,任命瑞典人埃里克森执教英格兰以力挽狂澜。继西班牙在1959年聘请阿根廷人埃雷拉掌印之后,英格兰成为欧洲八强(余为德、意、西、法、荷、葡、捷)中委任外人执教的第二家。聘请外教并不稀奇,但以英格兰足球鼻祖之体,纡尊降贵,可谓轰动一时。二流国家(瑞典只在1958年,借东道主之利打进世界杯决赛)的人统帅英格兰,从此成为英国人的一块心病。
埃里克森因其在黄金时代的意甲执教成绩出色 (率拉齐奥夺得意甲,带罗马、桑普多利亚和拉齐奥获意大利杯),周游列国(意、葡)的经历,获得足总青睐,却不见容于英国媒体和业界,英国教练界更是深以为耻。设想中国乒乓球如果需要韩国人帮忙,日本柔道界不得不请白人来指点,就不难理解在意大利成名的埃里克森率领英格兰踏上国际赛场,对英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是多么大的伤害。是以每当英格兰在大赛折戟,媒体便鼓噪驱逐“外侮”,夺回帅旗。
在这个背景下,埃里克森终因私生活不检点,迭遭媒体暗算下台。足总迫于压力,仓促间让辅佐埃里克森的英格兰人麦克拉伦接管国家队。后者成为英国人敝帚自珍心结的受益者,但也为英格兰无缘欧洲杯埋下伏笔。英格兰一再丧失出线良机,更在新温布利被过去的脚下败将克罗地亚淘汰,彻底暴露了英格兰人执教能力肤浅,英国足坛因循守旧的弱点。“鼻祖”的传人还不如刚下台的“二流”,英格兰又回到起点,面临选帅的两难命题:守旧势力依然拒绝外人插手,叫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英国已不再是一流,抱残守缺必然穷途末路。这和满清时代列强以枪炮打开我天朝上国的国门,何其相似!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傲视全球,主宰弱小民族的命运,厘定各个领域的游戏规则,世界霸主实至名归。足球作为英国输出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载体,被商人、水手和探险家带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而当时世界经济中的九成产品由英国制造并经利物浦等港口转销全球各地,更让英国人为帝国“日不落”的辉煌深感自豪。这也是英国人缅怀往昔,守旧情结严重的根源。英国通过殖民和战争,取代西班牙控制海权,足迹遍布各地,内心却对外来的思想和文化深存抵触和怀疑。
两次大战后,英国国势日衰,在各个领域节节败退,制造业被以日本为首的亚洲诸国垄断,高端科技又被美国把持,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的造船、航运、纺织和铁路等行业,不仅失去海外市场,连国内也难以立足。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九成所需来自进口,经济只剩下金融、保险、旅游和教育输出,悉数是“软行业”,80年代在北海发现油田,也因为自己开采成本高昂,被撒切尔政府外包给挪威企业代劳。传统上作为球迷主体的蓝领工人,被票价和电视挤出球场,越来越多穿西装的人成为球迷,足球不再是工人阶级的运动。
随着70年代英国海外领地相继独立和自治,社会和民族构成也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在英格兰中西部,来自南亚和非洲的有色族群日益强大,他们的后裔逐渐在足球和板球两大运动中成为主力。英国人在工业革命时期发明了多项运动,但他们的下一代在电子游戏中成长,竞技能力早已退化。足球之外,亨曼是英国男子网球的旗帜,但从未获得主要奖项;板球被印度、巴基斯坦超越;橄榄球也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敌澳大利亚。后继无人,已经是无法逆转的残酷现实。英国人也明白自己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奈何足球是他们的感情寄托,再不济也不希望沦为外人炫耀的玩物。输到这步田地,他们还是心存侥幸,对谁来执教依旧模棱两可。在麦克拉伦下台后,《泰晤士报》花了很大篇幅,为英超中最为年长的英格兰籍主教练雷德纳普鼓吹呐喊,却罔顾此人从未执教过英超大球会,履历上一项锦标没有的尴尬。
自博比·罗布森在意大利世界杯期间为英国小报陷害下台,英国媒体一直影响英格兰的历届选帅,舰队街的翻云覆雨,也是造成英格兰主教练日子难熬的另一重要原因。英国没有专门的体育报纸,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归为一类,全部安排在报纸背后,凸显足球在英国人心目中不过是游戏的特征。媒体和足球看似荣辱与共,实为同床异梦的冤家:一方面媒体要靠足球来维持销量,另一方面足球也需要媒体这个免费的广告代理,但和意大利、德国以及西班牙的同行比较,英国的报纸更注重体坛人物在文化和戏剧上的冲突,在专业上显得非常稚嫩。正是由于这些只关心名人私生活的媒体无事生非,英格兰的主教练才总是处于压力之下。恐怕这个怪圈只有个性极强的人才能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