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露从未如此“栩栩如生”
焦建/文 1936年创刊的《生活》杂志,在2007年时出版了它的最后一期。时代出版公司当时表示说,今后《生活》将不再以杂志的形式出版,而《生活》创刊以来的一千万张珍贵图片将被放到网上。当时就有人问:不知道哪位知道这个网址?
两年之后,《生活》开始跟谷歌合作,无需交费,你就可以在谷歌的网站上找到过去几十年时间中《生活》的全部照片。今天,打开英文的谷歌,点到images,就看得到这项新功能。
为什么它比谷歌地球增加海图功能还让人激动?
和flicker一样,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打倒“图片霸权”的作用。拍照片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项越来越费钱的活动,当然这指的不是说买单反机器要花的钱(佳能新出的“无敌兔”不也才几万块么)。新闻全球化的发展,其实背后还是站着一个“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不过这规律已经进化成了“经济基础决定你的视野”。要拍到好照片,必须像卡帕当年说的那样,“你要,离得足够近”。拍照跟文字新闻还是有区别的,后者你可以使用谷歌,即使你去不到那里,也可以通过找来多家不同的消息源写出一篇好报道(不是鼓励这种做法),但是照片却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没有钱就派不出摄影记者,所以全球化的新闻垄断并不只是但从声音角度上来说的,没有自己的图像,很难跟那些大的传媒机构竞争。现在,花得起钱获得图片的机构变得越来越少,得着图片的机构就会越来越注意自己的版权。照片也就卖得越来越贵。
谷歌《生活》图片库的一个令人砰然心动的特点就是——只要你是非商业用途,这一千万张照片就是可以给你免费使用的!而且,这可不是搜索引擎费劲半天力气才能找到的那种几百分辨率的照片,它们都是几千分辨率的原图!
1937年到2007年,《生活》这本以摄影见长创办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换一种方式”认识世界的杂志,究竟拍下了多少珍贵的照片?这能够组成一种怎么样的历史?在我看来,干脆以后大学历史系开20世纪美国史的时候,就拿谷歌《生活》图片库当补充教材得了。
讲一个个人对《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也许可以印证这本杂志图片的意义:
越战初期,整个美国传媒陷入约翰逊的美好预言之中,美国人大都相信,美国会很快在这次正义的战斗之中取得胜利。前方的战斗是有利于我们的。那时候整个美国沉浸在二战取胜后的集体喜悦之中,他们相信,美国代表了好的,善良的社会和价值观,美国是整个世界的救世主,美国可以而且有能力去拯救世界,美国人的行为比其他地区的人都高尚,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度,他们为此自豪。
但预言中的胜利并没有马上到来,美国陷入了越战的泥潭。此时,前方报道的记者和后方拥有强大处理能力的编辑和老板之间发生了分歧。后方的主流媒体的声音一开始是支持约翰逊的,这甚至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编辑们即使偶尔有机会去前线,他们看到的“也只是他们想看到的”,他们用自己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解读看到的新闻事实,所以整个国内的舆论界没有不同的声音,即使是前方的记者强烈的抗议自己的新闻稿件被任意编辑甚至作出激烈的举动。
时间的逐渐推移使事情开始起变化,前方流传出来的照片和纪录片开始流传。声音开始变的多起来。逐渐有人注意到前方的美军在越南干了什么——他们对无辜的平民开枪,使用手雷将躲在地窖里的人炸死。活生生的事实使有的人开始质疑所谓美国是伟大的一切,他们开始反思美国也许没什么不同。事实开始逐渐向真相会集,但主流的声音还是没有大的变化。
《生活》选了一个没有特殊事件的日子,把那天里死在越南战场上的所有美国战士们的照片登在那期杂志上,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张张年轻的无声且永远走不出画面的面孔。印在素白的纸上。 那期杂志的影响力之大,难以想像。美国的越战神话破灭了,约翰逊精心编织的一切烟消云散了。从此以后,关于越战的真相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
《生活》就是这样一本怎么形容它在摄影史上的意义都不过分的杂志。而当你随手打开梦露关键词的时候,虽然照片大多是黑白的,而且因为不是数码摄影,只能在原先照片的基础上翻拍。但那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在水边,在床上,在表演台上正在表演的梦露,这从来没有见过的纤毫毕现的她,的确让你感觉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栩栩如生。
而所有的这些照片,都将变得永远 “栩栩如生”。

- ·在“兔子”身上我们看见了自己的渴望 | 2009-02-12
- ·《万物简史》:你之所以成为你 | 2009-02-11
- ·无法抗拒的温情 | 2009-02-10
- ·对“转身”的十三种命名 | 2009-02-10
- ·游记应该就是流水账 | 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