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
哥哥朱戴维和弟弟朱胡安
经济观察报 朱冲/文 8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位于通州的新港卡丁车场地面温度常常高达40度以上,但在这里每天都能见到三个人的身影。隆隆的马达声发自中国20岁以下最优秀的两位赛车手朱戴维和朱胡安兄弟,他们的父亲朱志军则在每天下午从北京城里的4S店赶过来,观看儿子的训练。父子三人的目标远大而坚定——进军F1,争做中国式舒马赫兄弟。
烧钱的运动
建于2008年的新港卡丁车场现已成为朱氏兄弟二人的训练基地。这块土地的来历有点意思,朱志军于10年前购得时,因为地处北京通州潮白河旁,有着远离闹市区相对幽静的绿色环境,再加上尚未被完全破坏的郊野水源,朱志军原本打算在这里进行旅游开发——如今,在前往新港卡丁车场的途中及其对面,还能看到不少的垂钓者。“老板用卡车运一车鱼倒到鱼塘里,供游客垂钓。收费100块钱一天,来钱容易吧!特别是周末,来这里钓鱼的人很多。”
朱志军最终没能加入旅游业大军,因为在2008年,朱戴维和朱胡安先后成为全国卡丁车赛青少年组冠军,朱志军决定干脆把这里建成赛车场,供两个孩子训练。“主要是考虑到两个孩子的练车问题。北京没有一个正规的赛车场,他们练车总要跑到上海、珠海等地,还得根据他们自己的空余时间,及场地、技师等多个环节都要协调一致才能练习,很不方便。”朱志军说。为了获得这个练车的方便,朱志军付出的代价是投资1000余万元。
他认为,赛车运动并不需要多高的天赋,而关键在于多练习。“这毕竟不是科学研究,而是一项技能性的项目,可谓熟能生巧。”即便两个儿子都已成为全国冠军,他也不认为他们在赛车方面的天赋过人。“毕竟参与的人太少了,国内赛车水平也确实不高。”朱志军介绍,国内没有专业教练、技师,完全依靠自我训练、摸索,偶尔有前辈车手指点一下。
今年20岁的老大朱戴维和18岁的朱胡安回忆说,刚开始在北京进行训练和比赛时,一共只有4人参加,其中三人是他们家的,他们兄弟二人,还有一个是他们的表弟。“上海、广东那边,玩赛车的人稍微多一些,但全国也只有一两百人。”朱戴维说。
朱戴维和朱胡安开始接触赛车是在2002年。那一年老大12岁,老二10岁。朱志军带他们去通州骑马,但他们却对骑马场旁边的一个小型卡丁车场充满兴趣,上去尝试了一次后,从此和赛车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兴趣和父亲的职业——汽车4S店老板有关。“我们从小就对充满速度感、刺激性的运动有浓厚兴趣,比如骑马、赛车、滑雪等。”朱胡安说。当然,选择赛车也得益于朱志军的兴趣至上、自由教育的理念。
此后的每个周末,卡丁车场都少不了他们。他们为此放弃了其他一切业余生活,父子三人对此的一致解释是,根本没时间玩别的。2004年首次参加全国比赛,二人就分列不同级别组年度第三名。崭露头角的成绩,让他们就此走上赛车道路。上海、珠海、马来西亚、日本、宝马方程式、雷诺方程式……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为了参加各级训练和比赛,为了把他们培养成才,他们的足迹遍布各地。
多练习,需要的就是钱的投入。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每年数百万元资金。具体数字朱志军不愿透露,表示这是赛车界的禁忌,因为涉及到商业赞助的相关事宜。但他说了几个相关数字:“卡丁车一套轮胎的价格是1300元,如果正常训练,一天就需要一套胎。”而另一个数字是:“欧洲有专家曾经统计过,一名车手从接触车的那一天起,直至进军F1,需要的总花费是4000万元人民币。”
当然,一旦进军F1,这4000万元投资也会在一夜之间收回来。只是这先期的4000万元投资不是任何人都能承担得起,甚至绝大多数家庭都承担不起,即使他们家境富庶。而玩赛车的,往往也都是家里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但最终也都无力支撑。“不仅是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99%的赛车手都不是因为技术实力,而是因为经济能力无力支撑最终被迫放弃。”朱志军说。而对他来说,比同行更大的压力在于,他有两个孩子。想培养出中国的舒马赫兄弟,不是那么容易的。“作为父亲,我的想法是,既然自己还有这个能力去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就尽力为他们创造条件。如果我没这个能力了,也就只好停止了。”
1 | 2 |
- 金钱和金牌 2010-09-02
- 世锦赛与世界杯的差距即篮球与足球的距离 2010-08-31
- 桑兰:那一跳…… 2010-08-23
- 强势英超失去霸道央视的秘密 2010-08-19
- 鸟巢的出路 201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