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积极的沉默者(1)
施健子
10:47
2010-06-29
订阅
 1  |  2 

经济观察报 施健子/文 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找到了梁冬,因为他是中医界最知名的公众人物,是公众人物里中医水平最高的人。无论是想为中医拨乱反正,还是趟一下浑水,梁冬都是合适的采访对象。

小小的正安药坊,前后脚来了三拨记者。这个4月份开张的中医诊所,第一次如此密集地接受外行人的审视。

正安药坊在北京的南池子大街,一家很小的店铺,大门紧闭,门上有个电铃,开门一股药香迎面而来,里面的年轻人着长马褂,给我们拿一种叫薯蓣丸的药,如果不是腕上的手表暴露了,这一切都是古人的生活。

梁冬的穿衣风格像极了成龙,麻布衣,中式盘扣,老北京布鞋。化妆师在给他化妆,在接受的专访中,也有一些时尚类的媒体。他拒绝画眼线,严肃起来一点不像好多年前跳着说话的 《娱乐串串SHOW》的主持人,也不是《相信中国·寻找百度》书皮上那个像打了鸡血的亢奋商业精英。

“你之前不认识我,怎么知道我私底下不是这样?”他反问,“我就是不喜欢化妆才不当主持人的啊。”

他也不解,“你们真是因为张悟本才来找我的吗?”在他看来,根本不需要热门事件的催化,中医一直是非常热闹且最具有价值的话题。他本质上还是一个称职的公关总监,只不过对象从百度变成了中医。

从百度离职后,他消失了一年多,去行走和云游。现在,他对自己身份的新认知是:中国文化传播者,太安健康、正安药坊创始人。

做一个传播者

梁冬对自己的定位是“0.1”,相对应的,中医师的水平是1.0,普通人是白纸,他对于中医知识的研习还在进行当中,却不妨碍他充当媒介。“其实我是很皮毛的。我的优势不是学得好,而是因为我学得差。我要利用好现在这个阶段,我要做好0.1该做的事,0.1也不是坏事。”他认为水平高的人往往没有办法用我们所能理解的语言去讲授知识,“1.0的人才不屑于和你讲呢,多没意思啊,他会觉得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

这是中医文化现代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在张悟本事件之后,梁冬也进行了思考,到底吃绿豆会不会中毒并不是事件的关键所在,“水喝多了都会中毒啦!”重点在于,当大家高抬贵手打击完骗子和不听话的地方台之后,是否有再问一句的觉悟和反思,“为什么不幸的被骗群众连这点常识都没有,当他们如饥似渴的寻找他们能负担的医疗方案时,正统正确的教育在哪里?”

张悟本的大红大紫和迅速陨落至少带来了人们对于中医和养生的重新关注,各个电视台也推出了各自的养生节目。从传播效果上,梁冬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当人们接触得多了,真理才有可能积淀下来,虽然 “除了极个别能把话讲清楚之外,大多数的也不明白自己在讲什么”。

中医理念的推广和关于中医功能性的输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梁冬的原则是不谈技术,祖传秘方和专治疑难杂症导致老中医受到质疑,而过度功利地追求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则是现代中医师被媒体绑架之后导致的另一个极端。“基本上一说就错。之前宣扬针灸可以治很多病,就马上有人出来说针灸会传染艾滋病。”他认为国人对于公众事件的看法,还停留在文革时的思维,“西医每天要用多少针头,献血输血都有可能导致艾滋,为什么不能分开来讲呢,抓住一点上纲上线,所以我从来不讲技术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的是,突然有一天,娱乐主持人梁冬在他的节目里积极推广一本叫《思考中医》的书,这本书因此意外大卖。实际上,他与中医真正结缘是因为自己的宿疾痛风,某天跟广东中医院院长吃饭,院长问梁冬对国医大师邓铁涛是否感兴趣吗?梁冬说“有可能”,没想到邓铁涛真的收了梁冬为徒,不过师父执意让他去推广中医,因为“医生不缺这一个”。

他和吴伯凡 (《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共同主持《冬吴相对论》,在电台和电视台主持《国学堂》节目。从本质上来说,中医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下的经验主义哲学,强调抽象的物质、能量与意识。他笃信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也会带着几百个太美旅行俱乐部的会员,参加道家修炼课程,去缙云山闭关7天,不联络,不看书,不写字,每顿饭一碗粥,9颗花生米,吃40分钟,每一口嚼36下,没吃完就打饱嗝了,在道家看来,其实身体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1  |  2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