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 商务生活 > 编辑选择

江青:歌剧·茶·故事

  
作者:郭娟
发布日期:2008-07-3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郭娟 7月15日这天,导演江青刚刚从瑞典回到北京,距离她导演的歌剧《茶》的上演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她说剧组借了中央歌剧院的排演厅在排,国家大剧院只给了两天的时间排练和合成,这个让人颇伤脑筋。大剧院的场地对于演歌剧来说没有问题,可是很多设备虽然具备却没有落实到使用,“比如说背投,他们有幕也有那个位置,可是跟我们的标准不合,诸如此类的一些细节问题吧。”同乐队以及合唱的合作也存在些许问题,这些与在国外做演出都不同,乐队和合唱部分从各个表演团体抽调来的人很难集中时间一起排练,而作曲谭盾将在下个礼拜回到北京同乐队磨合。

江青说对于中国人而言,对歌剧的理解还在《阿依达》和《图兰朵》的认识上,“我在国内也看了一些歌剧,现在国内观众对于歌剧的概念还是非常豪华、辉煌。当然现在国外也有这样的制作,但是更多是一种简约主义的东西,可能《阿依达》那么大的一个故事可以放到游泳池里面去做。不要再把歌剧看做只是针对一些进得起歌剧院去听古典音乐的老人的艺术,其实在欧洲这个已经打破了,比如《茶花女》可以放到一个人的公寓里头去演,音乐可以不变,但它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生活,同现代人的感情和生活产生共鸣。”她制作过《李尔王》的歌剧和话剧版,战争的场面仅仅用几根棍子表现,时空的转换也只在道具的细微挪动,虚和实之间的关系反倒是从中国戏曲里借来。

既然讲“茶”,中间放入了不少东方的东西,云的意象的使用,水墨动画的背景,她去了多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去研究历史背景和当时的装饰风尚。这次《茶》还请来了杨惠珊制作琉璃,“其实拍电影的时候我们倒不认识,后来认识的,我觉得她做的东西很好,放在了里面。”《茶》仍然是宏大的,布景精致复杂,“我觉得在中国现在的状况下去用很现代的方法诠释歌剧还为时尚早。”不过对于那些想要了解西方艺术、同时尚无准确审美趣味的中国观众来说,几乎任何的方式都是“新”的,去年几个现代舞的演出已经让一部分人对这种最具实验精神的艺术形式有了基本的观感,或许歌剧也需要一次大胆的尝试。

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茶》并不是新作,它已经在瑞典的皇家音乐厅上演过一次。她和作曲的谭盾也已有过多次的合作,彼此熟悉。“谭盾的音乐里用了水、纸、木头,这些东西跟大自然都是很接近的。虽然是西洋乐,但是有很多东方的东西在里头。谭盾的音乐是要看的音乐,这和他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也很有关系,其实他做的东西更像是一种visionart(视觉艺术)。”

因为这个故事里有唐僧取经的情节,也有公主和王子为他们的父亲演戏,戏中戏的部分江青用了木偶。“我觉得这些东西放进去很贴切,还是融合吧,因为拼贴还是一个很表象的东西,我对东方文化的理解,还有这些意象的使用,都和我的东方的背景有关,关键就是想怎么把这些同谭盾的音乐融在一起,而不是直接地拼在一起。”

江青自己的经历也颇为传奇,如今在做歌剧的她最早时在大陆的舞蹈学院学习跳舞。1961年她去了香港,那时她不会讲广东话,便报名了一个叫做“南国”的剧团,因为听说其中有很多讲国语的年轻人在一起排戏。“南国”隶属邵氏电影公司,她被录取后却没参加,“直到有一天郑佩佩来敲我的门,问我怎么录取了不去。我就去做了教舞的老师,也演话剧,还演过湘妃。”从1963年到1970年代,她成为了李翰祥电影里的女主角,1966年杨臻导演的《几度夕阳红》中的女主角为她赢得了金马奖的影后。再后来她去了美国,现代舞让她着迷。亦是机缘巧合,她在纽约成立了自己的舞团,又兼职做着香港现代舞团的工作,奔波两地之间,最后因为照顾孩子放弃了舞蹈,移居瑞典,同时开始了制作歌剧的经历。

《茶——心灵的明镜》时间:2008年7月30日至7月31日地点: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姓名:
* 邮箱:
* 昵称:
* 姓名和Email为保密项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2001-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