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十月围城》不过是历史的水中影

订阅
17:06
2009-12-24
图门巴雅尔

特约作者 图门巴雅尔 《十月围城》的英文译名为“保镖与刺客”,就影片而言,刺客是清廷派来的。事实上,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知道策划了多少次针对清廷大人物的刺杀活动。这部电影如同历史的水中影,是对真实的一种颠倒。历史的真实是,孙中山先生更多情况下不是一个受保镖保护的职业革命家,而是一个多次策划暴力谋杀的晚清头号刺客。

说他 “头号”是因为,他领导下的同盟会及其前身(会党)在1900年至1911年之间,堪称中华大地上第一流的暗杀策划和执行组织。为何可作如是观?那先得从晚清革命形势说起。

会党初起到辛亥革命,中间不知经过多少次的困难,多少悲观,多少次的失败,如黄冈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镇南关之役,惠州之役,尤其当1911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克强先生急切为死难党人报仇,欲躬行暗杀,黄兴致巴达维亚华侨书报社同人:“自三月事败,弟愤同事诸人之畏缩,以致徒伤英锐之同志,故愿专事暗杀一方面。”(《黄兴年谱长编》,第205页)

当时的革命党人,醉心暗杀者为主流。即使以温和著称的宋教仁,也将革命方法概括成“暴动”与“暗杀”,而文质彬彬的蔡元培,同样认为“革命止有两途:一是暴动,二是暗杀”。此外,章太炎、秋瑾、陈天华、陶成章等活动家都在不同程度上赞同或主张过暗杀。

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其几位最重要人物如黄兴、章炳麟、汪精卫也将暗杀视为革命的一种捷径。

孙中山也认同暗杀。冯自由《革命逸史》记,1900年孙发动惠州起义,曾亲派史坚如等赶赴广州,组织暗杀机关以资策应。史坚如是辛亥革命前第一个使用炸弹的刺客,可惜他在炸德寿时,因技术不过硬未中目标,只将附近楼房炸塌8间,压死6人,伤5人。柏文蔚《五十年经历》则记,1905年孙中山亲自组建同盟会暗杀团,并命孙毓筠回国至南京,谋炸端方。冯自由又记,直到1911年,孙中山还叮嘱一个江湖会党“汇款万元与黄克强(即黄兴),为筹设暗杀机关经费”。

百年前的那一批中国的“恐怖分子”,几乎囊括了上一世纪中国的所有名人:孙中山、黄兴、蔡元培、章太炎、陈独秀、汪精卫、徐锡鳞、秋瑾、仇鳌、陈其美、陈炯明……这一批刺客当时组建了许多专职暗杀的团体,在他们的策划下,“暗杀”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孙中山专门有一篇关于暗杀的谈话,全文如次:“暗杀须顾当时革命之情形,与敌我两者损害孰甚。若以暗杀而阻我他种运动之进行,则虽歼敌之渠,亦为不值。敌之势力未破,其造恶者不过个人甲乙之更替,而我以党人之良博之,其代价实不相当;唯与革命进行事机相应,及不至摇动我根本计划者,乃可行耳。”(《孙中山集外集》,第152页)这段谈话实可视作民初党人暗杀行动之总纲,其内蕴是表达生命的权利及正义感,以期对奴性十足的社会群体起到震动,同时也考虑到政治理念、社会制度的决定性,以及策应的总体方法及效果。史坚如烈士的遗书中,尝谓“记得去年冬天(1899年)我奉了孙先生的命令,来广东密谋暗杀”云云,此即形势的急需。

这位史坚如是孙中山等人策划的第一次政治刺杀的执行者,目标是清两广总督德寿,时间在1900年。

史坚如出身士族,是读书人家的子弟。祖籍浙江绍兴,生长广东番禺。七岁丧父,事母极孝,对胞兄古愚与胞妹憬然均十分友爱,待朋友全是一股热忱,对革命的忠贞始终如一。他多才多艺,工于书法,精于绘画,丰姿翩翩,原是所谓浊世之佳公子。但是,他感慨国难,薄八股而不为,一心物色英雄,共谋大举。他在美国人所办的格致书院读书,其后认识了在广州的东亚同文会会长日本人高桥谦,由高桥谦而结识了宫崎寅藏与陈少白(请注意,这是《十月围城》中唯一一位真实历史人物)、杨衢云,加入兴中会,又亲自拜见孙中山,颇受孙中山器重。

1900年10月28日夜(又是一幕十月围城),南国广州城中心的两广总督衙门笼罩在一片阴森恐怖的夜色中,刀光剑影,戒备森严。此时,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国北部正被侵华的八国联军蹂躏,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全国形势不稳。广东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惠州一带再次发动武装起义,广州城里也是风声鹤唳。两广总督德寿知道自己是革命党人暗杀的首要目标,因而千方百计加强戒备。

但是,那天当德寿认为万无一失地入睡后,想不到暗杀危险正从衙门的地基下向他逼近。总督衙门内宅的地底下,一条仅够一个人躬身进退的地道自远处伸来,一条导火索"滋滋"地燃向地道的尽头,那里有一只装有一百多斤炸药的洋铁桶,映着导火索燃烧的星光,似地火,将要摧毁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机构。

“轰……”地底下的爆炸冲天而起,总督衙门的八间房屋与两丈多长的后墙被炸得瓦砾纷飞,墙垣皆塌。由于德寿的居室偏离爆炸中心而幸免于难,巨大的爆炸力把德寿掀翻于地下。从睡梦中惊醒的德寿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滚到桌子底下,浑身哆嗦个不停。

案发第二天,一位体弱多病、貌若处女、举止文静的年轻后生被清廷爪牙捕获;他,就是谋刺两广总督的著名革命党人史坚如。

1900年7月17日,孙中山在抵达香港的法国轮船“烟狄斯号”秘密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由郑士良赴惠州发动起义,得手后向福建沿海进军;孙中山坐镇台湾供给饷械;另以邓荫楠与史坚如到广州部署起义,其目的不是夺取广州,而是想在惠州起义时牵制清军,并组织暗杀清廷在羊城的大员,以资策应。  
史坚如与邓荫楠受命后立即赶赴广州部署武装起义。由于军械未能按时运到,原定夏历七月某日起义的计划被迫延期;不料惠州起义却因泄密而被迫先期发动了。清朝两广总督德寿闻惠州起义大惊,急忙调派大队清军前去弹压,郑士良的惠州起义军处境危急。为了打乱清军的部署,瓦解清军军心,鼓舞革命党人与起义军的士气,史坚如提议暗杀清廷在广州的三位大员,得到了邓荫楠等人的赞同与支持。

根据临时会议决定:黄福爆炸将军衙门,李植生去炸陆军提督郑润材,史坚如亲自去炸两广总督德寿。上述三大员是清廷驻广州的三个最高军事负责人,而德寿又最为重要,因此史坚如的暗杀任务也特别艰巨。

史坚如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后楼房街租了一幢房子。用远视测量法测好了德寿的卧室方位和距离后,史坚如就和三个同志从住宅内挖地道。一直通到预计的德寿卧室的下面。接着,邓荫楠从澳门搞来一百多斤炸药,装入特制的洋铁桶中,放到地道尽头,装好雷管与导火索。

10月27日夜,史坚如第一次点燃导火线后,就锁上房门,迅速撤离,赶到了开往香港的轮船上。然而过了预定的爆炸时间仍不见动静,史坚如估计炸药因故未爆,毅然让其他同志避走香港,自己重新回到居室,才发现导火索因潮而灭了。于是,史坚如忍着饥饿守在屋内,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估计德寿已回到卧室安歇,又点燃了导火索,眼看着导火索吐着火舌燃向地道的那一端,史坚如才迅速撤离。然而他这次不立即登船,而是到一位同志家中静候消息,终于等到了那惊天动地的地火之声。

史坚如和他所炸的两广总督府。他死时年仅21岁,孙中山称史坚如是继陆皓东以后"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第二天清晨,街人纷传德寿未死,史坚如很是怀疑,冒险到出事现场观看,果见德寿正在气急败坏地吼叫,饬令其手下克日破案。史坚如深以一击不中为憾,在同志们的再三劝说下,准备先去香港避避风险,另图他法。

就在史坚如赴码头途中,因其叔父告密,被清廷捕快截捕。

史坚如被捕后,顶住清廷爪牙的酷刑,始终没有出卖一个革命党人,最后于1900年11月9日慷慨就义,时年仅21岁。孙中山闻讯十分悲痛,称史坚如是继陆皓东以后"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

他就义以后,革命党在夜间秘密移走尸体安葬,立了一个石头,石头上刻了“司马氏”三个字作为暗记,其后,陈少白写了一首碑铭,刻在一块碑上: 
“雄心脉脉,寒碑三尺。后死须眉,尔茔尔宅。国人欲复,哲人不归,吾族所悲,异族所期。玉已含山,海难为水。蹇蹇此躬,悠悠知己,天苍兮地黄,春露兮秋霜,胡虏兮未灭,何以慰吾之国殇!”

为同志收尸,并树碑立传的陈少白等人继续密谋策划暗杀行动,五年后,就在陈可辛电影《十月围城》锁定的1905年10月前后,时机来了,这一次的刺客名叫吴樾。

1905年,当时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维新舆论遍及朝野。清廷为了缓和革命气氛,愚弄人民群众,放出“预备立宪”的空气,并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相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革命党人一眼识破清廷的这一骗局,而如果清廷的骗局麻痹了民众,清廷的反动统治就可能继续下去,国家恐怕就永远没有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1905年9月,行将刺杀“五大臣”前夕,年仅27岁的吴樾完成了《暗杀时代》一文。在这篇行文酣畅淋漓的文章里,吴樾谈起了自己的生平和作为一名“刺客”的心迹。在《暗杀时代》的“自序”之中,他自述八岁丧母,父亲弃官为商,家境贫寒,本人从十三岁到二十岁年年考秀才,都考不上,二十三岁入京游历;二十四岁考进学堂(安徽公学),想获得一个“出身”,当教习;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读到了邹容的《革命军》,读了三遍,但一时并未接受革命的洗礼;不久,读到了粱启超主编的《清议报》,“阅未终篇,而作者之主义即化为我之主义矣,……人有非康、梁者,则排斥之,即自问亦信梁氏之说之登我于彼岸也”;“又逾时,阅得《中国白话报》、《警钟报》、《自由血》、《新广东》、《新湖南》、《广长舌》、《攘书》、《警世钟》、《近世中国秘史》、《黄帝魂》等书,于是思想又一变,而主义随之,乃知前此梁氏之说,几误我矣。”

吴樾主张暗杀。他说:“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这篇文章,宣告了“暗杀时代”的渐入高潮:在此之前,史坚如行刺德寿,万福华行刺王之春,易本羲谋刺铁良,王汉刺杀铁良;在此之后,徐锡麟击毙恩铭,汪精卫谋刺载沣,林冠慈刺杀凤山、彭家珍刺杀良弼……短短几年时间,“暗杀事件和暗杀预谋此起彼伏,次数频繁,大概不下五十来起。”

1905年10月24日(可见,真实的历史是“十月出城”),这天是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的日子。天刚亮吴樾就起身,打扮成仆人的模样,怀揣炸弹来到正阳门车站。这里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吴樾夹在仆人中间大模大样地混进了车站,走上站台,踏上了五大臣乘坐的高级包厢,急急向车厢里走去。这时一个卫兵拦住他问:你是跟哪个大人的?吴樾回答是跟“泽爷”(即载泽)的。恰好这个卫兵是载泽的侍卫,觉得面生,顿生怀疑。又问:你是几时跟泽爷的?吴樾说:最近才跟的,边说边往里走,这个卫兵拦住了他说:且慢,待我问过泽爷。吴樾恐怕事情败露,急忙从怀中取出炸弹,用火柴燃着引信,他正要把炸弹向车厢内掷去,不料列车已经发动,车厢砰然相撞,发出剧烈震动,炸弹被震落在他的脚下,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烟雾弥漫,车穿地陷。吴樾壮烈牺牲,五大臣中的绍英伤了右股,端方、戴鸿慈受了轻伤,载泽在慌乱躲藏时擦破了头皮。一时间正阳门人喊马嘶,一片混乱,各大臣官吏魂飞魄散,狼奔豕突。五大臣被吓破了胆,逃回府邸后龟缩不出,哪还敢去出洋考察?连慈禧得知正阳门消息后也惶惶不安,一度躲进地下密窖。

吴樾这次英雄壮举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北方暗杀团”成员、吴樾好友马鸿亮事后撰文写道:这次事件“虽荆轲之匕,力士之锥,未能命中,然而夺祖龙之魄,振志士之气,声闻全国,名震环球。徐锡麟烈士、熊成基烈士,相继起于皖,黄花岗烈士发于粤,武昌义举遂覆清祚,皆此一弹首发其难,有以速之成也。”

吴樾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南京,赵声痛哭失声,几天茶饭不进,发誓要为吴樾报仇雪恨。消息传到东京,著名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了《吊吴樾烈士》的诗一首,诗中有: 
  皖中志士名吴樾,百炼刚肠如火烈。 
  报仇直以酬祖宗,杀贼计先除羽翼。 
  爆裂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 
  可信懵懵天竟瞽,致使英雄志未伸。 
  电传噩耗风潮耸,同志相顾皆色动。 
  打破从前奴隶关,惊回大地繁华梦。 
  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今痛哭为招魂。 
  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

民国版的“刺客列传”简约版陈列如下:

时间  地点 刺客   被刺对象

1900年 广州 史坚如 两广总督 德寿

1901年 北京 陶成章 慈禧

1904年 北京 杨毓麟、苏鹏等 谋炸清廷宫苑

1904年 上海 万福华 前广西巡抚王之春

1904年 南京 易本羲 户部侍郎铁良

1905年 河南 王汉 户部侍郎铁良

1905年 北京 吴樾 出洋五大臣

1906年 南京 杨卓林 两江总督端方

1906年 广州 刘思复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1907年 安徽 徐锡麟等 安徽巡抚恩铭

1908年 安徽 范传甲 协统余大鸿

1909年 南京 喻云纪 端方

1910年 北京 汪精卫等 摄政王载沣

1911年 广州 温生才 广州将军孚琪

1911年 广州 林冠慈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1911年 广州 陈敬岳 广东水师提督李准

1911年 入川途中 刘怡凤 署理四川总督端方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