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隽/文 在从新加坡回北京的飞机上,我身边坐着马来西亚的华人女孩淑萍,她27岁,和爸妈、姐姐、外甥女一起来北京旅行。外甥女坐在我们同一排,十岁,念小学三年级,全程都说马来味道的英文,淑萍听见我用中文和空姐要水,就叫醒身边的外甥女,小声的说,“快起来听听华文,用华文要杯水?”
小姑娘吭吭唧唧半天,最后还是说了英文。
淑萍的华文在马来西亚说得算好的,她告诉我,是因为拼命地自学。在中学之后,华文学校太少,当地的许多华人没办法,只能去政府安排的马来学校读书,那里没有华文课,许多人的华文水平很快就下降了。到了考大学时,华人考生可以选择不考华文,这样最后的分数不受华文成绩的影响。马来政府似乎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诱导”当地的华人规避风险,希望他们放弃这门语言,就用英语交流。淑萍在中学时也去了马来学校,但是她都用课外的时间请私教,在家里辅修华文,读、说、写都没有问题,飞机落地后她要了我的QQ,说以后可以在网上聊天,就会知道更正宗的华文了。
不单单不鼓励学习华文,在马来西亚,因为马来人考不过华人,成绩上永远是华人占优,为了照顾主流种族,政府把大学的招生比例调整成按照各种族的人口比例来设定。马来人占据着七成的入学名额,华人只有两成,竞争很激烈,每年都有很多成绩很好的孩子上不了大学,只能重新排号。
我7月底去马来西亚时,地陪是一个快50岁的华人,他的儿子念建筑,成绩很好,要考研究生,考到第二年都没排到号码,后来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特招进去读书。“新加坡政府很聪明的,把好学生都收走了,以后啊,马来政府要后悔的,可是纳吉他们到现在也没反应过来,人家是在挖人才呢!会讲华文多重要啊,他们还不开窍,所以说,不得不承认,新加坡为什么比我们厉害,他们聪明啦!”地陪先生虽然觉得新加坡的学费和生活费要贵出一倍,但还是高兴儿子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说起新加坡,其实华文在那里并不是一直受到重视,曾经也被打入冷宫过。
陪我们去的是对东南亚非常了解的朱先生,他90年代初期在那工作了好几年。朱先生说起80年代,华文学校几乎是新加坡的敏感词。政府鼓励英文,相对应的,学习华文的地方越来越少,更是差一点要关了新加坡的一所华文大学,理由是空穴来风的“里面有人非法集会,有政治阴谋”,在新加坡华人的帮助下,这所大学保存了下来。朱先生说起当时的情形,还义愤不已,有一些知名人士被政府赶离新加坡,或者被请去喝茶,尽管华人众多,但是当时的新加坡和现在满街中文的情形完全不同。
“2000年以后,就明显不一样了。”朱先生说,“连赌场的服务生都一定要会华文,免税店里也是,华文讲得好的,工作很好找。”
我们出去溜达时,还担心是不是要一路讲英语,他连连摆手,“你就一路讲普通话吧,粤语也OK,他们听了,会很高兴盼着你掏人民币、银联卡出来的。”
当然,除了能赚游客钱的服务行业,我认识的新加坡白领依然是一口新式英文,讲华文,似乎并没有成为商业精英的习惯。
- 家乐福欲撤出东南亚 集中发展领头羊市场 2010-09-13
- 首都映象 2010-09-06
- 首都映象 2010-09-06
- 谁是吉尔吉斯人? 2010-09-06
- 殇城奧什 20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