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和家
施健子
11:22
2010-07-14
订阅

经济观察报 施健子/文 上海的南京东路上,大大小小的商铺和酒店林立。出租车在小小的街道上行驶,两边距离很近的高楼挡住了阳光,视线并不开阔,要努力抬头才可以望到招牌。一街之隔,游人如织,南京西路步行街被各种旅行团的小红旗覆盖,也被慕名而来和正在前往的人称为“中华第一街”。

在这样的地理位置经营酒店并非易事。首先竞争很激烈,附近有万豪酒店、有世贸皇家艾美酒店和上海大酒店,还有一家名为王宝和的酒店,对,是王宝和不是王致和也不是王宝强,虽说名字有点乡土,但外部看来,硬件还算是非常不错。除此之外,还有大把的经济型酒店可以选择。

索菲特海伦酒店从外形上看不显眼,因为酒店大堂设在相当于二层的位置,走在路上的窥不到大堂景致的。这种设计显然是上个世纪非常标志性的一种酒店设计风格,在港产片中经常见到,大佬抽着雪茄坐在宾士车的后座,车一拐,爬一个小坡驶向一家高档酒店门前。

这家酒店的前身是海伦宾馆,1993年就建成营业了,不新不旧,不符合一些酒店老饕的要求,他们热爱收集的好酒店无非两种,一种新建成的,比如说上海四季酒店,另外则是最古老的,比如重新改造之后的和平饭店。海伦宾馆是中规中矩、安安静静的一处存在。酒店经历了两次改造,一次是1998年的大修整,另外一次则是2006年的局部装修,重新亮相的酒店拥有401间客房,还新增了针对行政楼层的行政酒廊和索菲特俱乐部,从酒店30层鸟瞰,浦江两岸三分之二的景色尽收眼底。

一个并未求证过的猜想,雅高集团之所以看上这家酒店,除了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之外,与海伦这个名字应该也有关系。我认识不下五个叫海伦的姑娘,并非都是美女,这是一种符号美学吧,“海伦”满足了国人对欧美生活样式的一切幻想。

对于旅游地而言,看不到大堂的酒店有一个优势,至少不会吸引那些莫名其妙的散客,那些背着相机,一进门就瘫在大堂沙发里,大声叫着服务员拿烟灰缸的人。富丽堂皇的壁挂和吊灯会让他们产生天然的亲切感。在现在市场细分的时代,专注服务一类客人是酒店生存的法则,而在上个世纪则完全相反,除了基本的餐饮和住宿,酒店要提供会议、商务设施,还要顾及戴着小红帽的旅游团的情绪。

因为索菲特的品牌在欧洲的认知度很高,入住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在各种旅游网站上,酒店的服务得分极高,原因是亲切感。相对于空旷明亮的大堂和红地毯,欧洲人更喜欢布置得像客厅一样的规模不是那么宏伟的门面。入住两天,总是让我不时地想起出差巴黎时住过的一间名为巴尔扎克的酒店,房间不是很大,却能看到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电梯“吱吱”叫着往上走,餐厅只有一间。但在我离开的那天下午,酒店的管家陪着我一起,为提行李的我打伞,和我一起在雨中站了40分钟。谁说酒店不能像家?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