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就是一锅大杂烩(1)
姜雷
12:13
2010-06-12
订阅
 1  |  2 

记者 姜雷 终于,又要世界杯了,家电卖场吆喝着:买一台大液晶看球去;各式的酒店饭肆堆满了啤酒,烧烤、下酒菜随时伺候着;大眼贼、健翔们在镜头前喷着唾沫星子,在镜头后用唾沫星子数钱;广告商更是想尽幺蛾子,国窖1573也要祝世界杯圆满成功。

球迷们都出现了,每个人都要挑选一只心仪的球队为母队,或为帅哥,或为大牌。这一个月里,言必称西班牙,行必法兰西;这一个月里,嘴里要不念叨两声:c罗、梅西,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等到7月12日凌晨4点后,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又将等待下一个四年。曾经这样的等待就像初恋约会,忐忑又充满好奇和神秘,如今这样的等待就像在夜总会等待陪酒女郎,麻木中只剩下欲望的释放。

请原谅我用这样粗陋的比喻来打消大家对世界杯的期待。作为一个已经看了20年球,从1986年开始就每场不拉的看了6届世界杯的不老不小中球迷,我仍然期待着世界杯的到来,期待着高水平的比赛,期待着新星的诞生,期待着球星们的卓绝表现。

但我仍然要说,在资讯爆炸的网路时代,在资本主宰足球、职业联赛体系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到当年看球的乐趣,换言之,曾经被称为巨星摇篮、球王登基、球星盛宴的世界杯,无论是比赛本身的观赏性,赛会性质、甚至商业推广的效果上看,世界杯的效用已经打了很大的折扣。

资源不再稀缺

那些经典正在离我们远去,远看,有贝利17岁初夺冠到三次夺冠加冕球王,有贝肯鲍尔、克鲁伊夫双星对决,有马拉多纳一己之力打赢足球场上的马祖战争;近看,有巴乔忧郁的背影和贝贝托的摇篮曲,有欧文的雷霆一击和博客坎普的神来之笔;而最近的两届世界杯,留给我们更深印象的,是韩国在裁判帮助下历史性的“挺进”四强,还有重压之下齐达内的冲“头”一怒。

这些片段虽并不能说明世界杯就此没落。但现在每个周末随时可以观看到欧洲五大联赛;手中的遥控器在同时直播的3到4场高水平职业联赛中来回切换;曾经苦苦等待四年才能欣赏到的梅西与c罗的对抗,现在每个赛季至少你都能看上两回。这说明,曾经的经典不再是稀缺资源。

最近的欧洲冠军联赛,当国米遭遇切尔西,当巴萨遭遇阿森纳,掰着手指头数着场上球员的名字,几乎都是国家队的扛鼎之人或者未来之星。当国米和拜仁走入决赛场地,当伯纳乌全场爆满,当这些德国、阿根廷、荷兰国家队队员在场上为欧洲俱乐部最高荣誉搏杀,当全球几十家电视台同时直播,几十台转播机位细节到球员鞋子上刻着的名字,你敢说这样的比赛不能与世界杯决赛相媲美吗?

有些主观的说,近几年的欧冠决赛,包括伊斯坦布尔的惊天逆转,切尔西雨中的眼泪,巴萨行云流水般的进攻,无论是在技战术水平还是球员的配备上,都远远超过了世界杯比赛的精彩程度。

从球员的构成看,卡卡、c罗齐聚一队,更早的银河战舰,伊布、亨利、梅西共同帮衬,埃辛、德罗巴、兰帕德、切赫的琴瑟和谐;在博斯曼自由转会法案出台后,曾经的关公战秦琼早已经在俱乐部层面成为现实。由此也培养了一批忠实的俱乐部球迷,对于他们而言,联赛、冠军杯才是真正的饕餮,世界杯其实更像是一道开胃小菜。

就技战术层面上来说,俱乐部球会长期训练在一起,战术配合等默契度要高,国家队大赛短期集训默契度稍差,球员构成上,那些顶级俱乐部的优秀球员能力远远高于某些国家队水平,巴萨对决巴西,切尔西对阵英格兰,胜负难料。

制度之殇 

职业足球世界中,只有两种基本的比赛体系,联赛制和赛会制。联赛和世界杯这种杯赛最大的区别在于比赛周期。联赛的优点就是通过漫长的赛季,以及和全部对手对决两次最大限度杜绝偶然性对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影响,以筛选出最稳定的强者,联赛为王,追求的是长远的得失,不纠结单场的胜败。

世界杯这种杯赛的优点就是通过短促的比赛周期,密集的比赛强度,以追求不败的目的,角逐最后的霸主,杯赛为王,追求的是不败,若非提前晋级的情况,必须寸土必争。致命的弱点就是时间太短,交锋对手的覆盖率太低,偶然性太大。

随着欧洲各国联赛从最初的无序、低效到如今资本介入后的商业运作、球星云集、赞助商巨资投入。使得比赛精彩程度、赛程安排合理性、细枝末节到比赛球员表情捕捉,都要远远超过四年一次的世界杯。

普拉蒂尼上任后,大力推广的欧洲冠军联赛,更是拉大了这样的差距,主客场制的赛制,混合了联赛制和赛会制的优点,集中了全球最优秀的球员,相比于06年世界杯意大利对阵乌克兰的八强比赛,今年的欧冠八强阿森纳对阵巴塞的比赛,你是愿意看啊,愿意看啊,还是愿意看啊?

 1  |  2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