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特的四十一大步
博尔特不仅打破了世界纪录(9秒69),证明了自己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而且还因为他在跑动过程中的庆祝动作震惊了全世界。同时,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100米的跑道上还赢得了更多的东西:追平了人类跑动的最快速度(43.902公里/小时),并且在有史以来最长的距离范围内保持了这一速度;换句话说,他实际上还打破了50米和60米的世界纪录;尽管在比赛最后阶段疯狂地庆祝,但他还是用短得惊人的时间完成了后50米的赛程(4.19秒)。
0.165秒
从起跑反应时间来看,在北京奥运会100米决赛中,汤普森和迪克斯以0.133秒并列第一,鲍威尔以0.134秒紧随其后。而博尔特则有些“迟钝”,仅为0.165秒,排在倒数第二。电视转播扭曲了人们的视线,试图说明运动员对发令枪的反应是很重要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运动员起跑时的反应速度只占最终结果的1%,加速阶段则占到了64%。现实的情况是,赛事组织者只向记者们提供运动员对发令枪的反应时间,所以人们谈论的就只有这个话题。实际上,只有在反应时间少于100毫秒(几乎没有反应时间)或多于200毫秒(反应很迟钝)的情况下,这个时间才会对运动员的最终成绩产生影响。
3.78秒
虽然录像显示直到第13步(25米)的时候,博尔特才开始真正加速,但他在前30米的奔跑速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他只用了3.78秒就完成了前30米的比赛,展现了惊人的加速能力和非同寻常的爆发力。
5.50秒
几乎所有的短跑名将都是在5.50秒左右跑完前50米的距离。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约翰逊和2001年在埃德蒙顿的格林都是如此,不过鲍威尔在2007年以5秒49的时间打破了这一纪录。但是,所有这些人都是在顺风的情况下完成比赛的。而在北京奥运会上,博尔特的5秒50是在无风状态下跑出来的,这比多诺万·拜利创造的室内赛纪录(5秒56)还要快。
43.902公里/小时
100米赛跑分为三个阶段:加速阶段(直到50—60米)、最高速奔跑阶段(50米至70或80米)和减速阶段。这三个阶段对最终成绩的重要性分别是64%、18%和12%。一个顶级的短跑运动员能够在至少50米的范围里加速,然后在50米和60米之间达到自己的最高速度。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本·约翰逊和卡尔·刘易斯就是在这个阶段跑出了43.373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从那以后,多名杰出的短跑选手都追平了这个数字:1996年的多诺万·贝利、2002年的蒙哥马利和2007年的鲍威尔。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博尔特用43.902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跑完了最后50多米的距离。这样的平均速度以前只有名将格林跑出来过(3次):1999年在罗马,2000年在柏林和2000年在悉尼。
30米
运动员们通常都是在10米的距离内保持自己的最快速度,表现出色的运动员也就是在15米到20米之间能够保持最快速度。2007年,鲍威尔用9秒74跑完了100米的赛程,当时他令人惊讶地在30米的距离里以43.373公里每小时的高速度在奔跑。在北京,博尔特打破了所有的科学常识,因为他不仅跑出了43.902公里每小时的最高速度,而且他居然在50米至80米的那段距离一直保持了这个速度:他只用了2秒46的时间就跑完了这个30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纪录。这个阶段也是他打破百米世界纪录的关键。
40公里/小时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尽管博尔特在最后阶段(73米处,第32步)就开始庆祝胜利,但他还是在80米至90米之间跑出了43.373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甚至在最后10米减速的时候他的速度仍然达到了40公里每小时。
- 盘点:史上著名智力游戏 | 2008-10-24
- 上赛场的四年轮回 | 2008-10-24
- 伍绍祖:举国体制不会变 | 2008-10-23
- 当体育与悬疑走到一起 | 2008-10-20
- 思维的乐趣 | 200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