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票”者的哀与乐
投资者报 记者 刘婧 秧子(化名),一名上班时间相对自由,热爱体育,祈盼奥运的普通北京人,刚刚亲历了一场奥运“抢票”大潮。
7年前申办奥运成功的那晚,秧子站在天安门广场立誓:到时一定要去现场看奥运,看中国队的比赛,看中国拿金牌,看五星红旗在眼前升起,听着人们唱响的国歌在赛场回荡……沉醉、激动、自豪的心情无以言表。
2007年,奥运门票正式对外发售。秧子拿了全家人的身份证在网上登记,幻想着仿佛自己已经坐到了鸟巢的看台上。可没过几天,他的想法就发生了改变。看着申请人数的不断攀升,在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在自己家门口举办奥运会的热情的同时,秧子的情绪一点点地下挫。第一阶段预定截止了,官方数字有效订单超过百万,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虽然未中一票,但秧子心中仍有希望。
转眼到了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采取先到先得的方式,就是这样一个方式,使刚刚开通的票务网站一下子达到饱和,导致系统崩溃,组织者不得不被迫又采用了抽签。抽签的日子到了,秧子每天醒来的第一项工作从刷牙变成了查收邮件,但,希望又一次变成了失望。
就这样,时光进入了2008年,离奥运开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第三阶段依然是通过提交订单抽签的方式,能订的场次也越来越少,此时的秧子已经想开了,能有张票就行了。这一次他用了3个人的身份证进行了注册,选择了6场比赛,抱着极大的希望提交了,终悔恨在visa卡与注册人姓名不符,只有1张订单生效。秧子的懊恼与沮丧影响着身边的人,很多人抱怨甚至质疑组委会是否真的售票还是在暗箱操作。
7月23日有新闻说,25日门票将在现场销售。这条新闻振奋了每个手中没票的人,也包括秧子。可刚刚到7月24日,新闻就说已有几百人在售票处排队等候,要知道那时距正式售票还有40多个小时,冷凝的空气开始在秧子体外蔓延。可他还是当即决定赶往场馆。
当秧子从10号线地铁站出来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黑压压的全是人脑袋,完全看不到水立方和鸟巢。“咱是好市民,从来不插队”,从车站沿人群走了15分钟,秧子愣是没走到队尾,别了——跳水,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怀着对奥运的满腔热情,秧子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家,从最开始要看开幕式,看中国队优势项目的决赛,到现在只要能进场感受一下奥运的气氛的简单心愿,心态的平和与放松让秧子觉得能赶上一场就算自己没白活。
研究好官网发布的信息,驱车赶到奥运北区售票点,不管三七二十一,排队,正当秧子还为自己的英明决定窃喜,眼看还有几十个人就排到的时候,中国队比赛的门票又没了,最后,秧子也只能选择外国队的比赛。
第二天特别早的时候,秧子又出动了。现场望去大概排了300多人,这数字对于见过大世面的秧子来说实在是个小case。峰回路转。这一次秧子不仅排到了中国队的场次,还绕圈又排了二轮,一下搞定6张票。
- 罗孝柱们的奥运门票收藏 | 2008-09-11
- 罗孝柱们的奥运门票收藏 | 2008-09-11
- 看奥运的代价 | 2008-08-19
- 一张意外的奥运门票 | 2008-08-13
- 姜静的门票投资计划 | 200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