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火机的困境,主要缘于相关的政策和舆论导向:公共场合全面禁烟,抽烟并不是健康生活方式所倡导的行为,打火机也不能带上飞机。与牛仔裤、可口可乐一样,Zippo在某种意义上跳脱出产品的商业属性,已经定格成美国文化符号之一,但与前者不同的是,Zippo不是纯粹的快速消费品,在演进过程没能处理好藏品与生活必需品之间的定位差异,有些人喜欢它的设计,但从功能上来说它的可替代性强,售价远高于使用价值,一只打火机的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他们提供终身保修的服务,很多时候还能收到顾客五六十年前买的打火机。更重要的是,再也不会出现像二战时期一样,因为成了美国军方的军需品而产生的巨大需求量了。这里面有好几条都是打火机共同面临的瓶颈,Cartier也会有,只是Zippo作为一个单一产品制造商而言,情况更坏。不过,他们马上也看到了变革的契机。
“我们知道这并不容易。”David说。传统品牌的创新是对消费习惯的突围,难度在于如何摆脱传统带来的阴影而又不能将新旧割裂。
1932年,正值美国大萧条的中期,一个雾气蒙蒙的夏夜,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布拉福的乡村俱乐部里,乔治·布雷斯代与一个朋友在神侃,那朋友在用一个1美元的奥地利产的打火机点烟。那是一个难看的、拔下铜盖子就可点火的玩意。
“凭你的穿戴,难道你不能用像样一点的打火机吗?”布雷斯代问。
“你知道吗?乔治,”他朋友说,“这玩意管用!”布雷斯代受到启发,他买下了这种打火机在美国的分销权,但是销售并没给他带来什么利润。这种打火机用起来麻烦。布雷斯代开始设计好使而又好看的机型,他将奥地利打火机改成方块盒,握在手中很合手。打火机盖用一合叶与机身相连,棉芯周围有个风网。“好使又好看”的打火机诞生了。
除了开创性,Zippo的营销方式也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心理。它的风靡源于当时一则新闻报道:一位渔夫在奥尼达湖中打到了一条重达18磅的大鱼。清理内脏的时候,他发现一只Zippo打火机赫然躺在鱼的胃中。这只Zippo不但看上去崭新依旧,而且一打即燃,完好如初。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公司的营销手段已然无从考证,但在那个年代,正好符合了人们渴望获得超自然力量的心理,这股热潮很快蔓延到流行文化上,摇滚歌手、嬉皮士在打火机上刻下各种图案,再把图案文到身上,还随之将其带到电影作品当中。
现在,这个品牌的打火机在120个国家有售,同时生产着3000款不同款式的产品,很好地解决了产品的本土化问题。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他们还推出了西游记系列。销售情况非常好,但也有一些问题是,在美国之外的国家,Zippo所代表的母体文化形象和原动力渐渐流失,外国人记不起美国大兵也没有越战的记忆,这个小方盒显得圆滑且面目模糊。
不过David显然不觉得这是问题,“在最近做的一个市场调研当中,Zippo品牌的无提示认知度已经超过了98%。这就意味着在接受调查的100个人中,98个无需任何提示就对Zippo这个名字和它旗下的打火机有所了解。”
这是一条老路,几乎男性消费品品牌都走过,这也是品牌扩大影响的必然经历。只是Zippo的挑战会更大一些,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成熟的服装品牌推出的打火机,但却很难把握由打火机品牌衍生的服装风格。
没有人能预知结果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Zippo在建立一个王国,“我们从消费者年轻时就开始培养,并且适合他们不同年龄段的产品。”把打火机变得不像打火机,这才刚刚开始。
- 要求同步的时装时代 2010-08-25
- 男装走向哪里? 2010-08-24
- 三里屯街区的姿态 2010-08-23
- 新世界有多浅薄,旧世界就有多自负 2010-08-18
- 一场秀,可以有多好玩 201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