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街区的姿态(2)
王隽
2010-08-23 13:44
订阅
 1  |  2 

魏来的推测和张卓平对北区招商的决策不谋而合。

在今年的工作年报中,张卓平和他的团队公布了北区招商的情况,在第三季度会有50%的店铺开业。现在的北区里,Versace、GiorgioAr-mani的巨幅LOGO已经挂起来了,而BV、川久保玲、MIUMIU等在北京并没有太多店铺的高端品牌和设计师品牌也会进驻。“另外,从建筑的角度讲,南区是‘胡同’,店的大小、规模变化大一些,有高低起伏,适合现在的品牌;北区是 ‘四合院’,规整些,南北厢房似的,比较适合做旗舰店。”

市民集散地

华尔街工作的Edmond周末都会去纽约SOHO。对于他来说,这个街区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标签,换句话说,纽约的市民文化,有一大部分在SOHO。

曾经是穷困艺术家聚集的大厂房,被颇有艺术精神的富人和欧洲游客相中,时常进去溜达,其中不乏有人搬着行李就住下。并且,像Edmond这样的金融界精英,愿意在百忙中每周都抽出两个小时专门去晃悠,无疑携带着巨大的消费能力。艺术家们很快就被上涨的房租清理出来,商户进驻,好在觉悟很高,没有把这里变成小曼哈顿。这里还保留着质朴的建筑风格,只不过LOGO以涂鸦、粘贴的形式布满了整个街区;古董店、家具店、香水店、画廊、咖啡馆和稀奇古怪的杂货店,像每天都在风里飘扬的各类广告牌、招贴画和海报一样,让街区慢慢饱和起来;流浪艺人们不单单是表演,还兜售各种神奇的思想。

在西方的城市里,不管是中心广场还是面积不大的街心花园,大多是市民阶层聚集的场所,从伦敦的CoventGarden到纽约的TimesSquare,多年下来,聚集于此的就是这个城市的气场。

相较而言,中国的城市里,广场是纪念碑式的,街心花园越来越形式化,多数成为老人们活动的场所,真正代表城市文化的人群并没有合适的集散地。

新三里屯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北京提供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区域,让市民阶层把休闲时间放在这里,而且不单是购物。同样是街区,后海已经偏景点化,大量的游客夹杂在本地人中间,三里屯也曾经有过游客化的历史,在VILLAGE等一系列新元素的注入之后,北京的常驻居民回归了,对于街区而言,这是好消息。

但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街区,单有商业元素是不够的,街头表演不能缺少。

在新中国人的常识里,表演一定是隆重的,台一定要搭起来,要有灯光音响,要正儿八经的画着妆、穿着戏服,而在新中国之前,北京的艺人们也和现今很潮的街头文化一样,都是当街就演,留得下观众的人才是真本事。聊到街头表演,魏来觉得这是现在三里屯最缺少的。

“要有人先组织这件事。你不希望有拉胡琴要饭的过来演,那就得像英国地铁那样,至少给流浪艺人画个圈,在圈里演,但这个圈得由VILLAGE或者其他的商业中心来画,换句话说,最开始的阶段,这艺人得有人张罗,你可以不收他赚到的钱。得让来这里晃悠的人们有事做,他们停留的时间就会长,慢慢习惯那些音乐、魔术,就离不开了。”

可能还是精英意识作祟,VILLAGE张罗的演出和艺术活动,都还是阳春白雪的,比如香港管弦乐团的音乐会,还有一系列艺术展览,他们也尝试和周围的学校互动,邀请学生们来看建筑设计展,但这离国外街区里随意为之的表演,似乎多了些距离,少了点亲切感。在他们的网站上,也有“街头表演”的分类,内容是希望有志于进行表演的人联络VILLAGE相关负责人。就像魏来说的,组织者还是要先走一步,把那个圈画出来,可能就顺利多了。

此外,糟糕的交通情况让人头疼。“很难停车,一想到这个,我就打退堂鼓,尤其是在周末。”不止一个人这样表达过对三里屯的两难感受。

可以给VILLAGE支招,要不就积极和政府沟通,尽快修停车楼;要不就发出倡议:周末少开一天车,打车来三里屯,逛街、喝酒没负担。如果把“不开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宣传出去,也许收效不错,这办法成本低廉,只消在VILLAGE的广场上竖一块牌子,值得一试。

 1  |  2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