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是“社会经济和跨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参加的人数少而精,专家点评讨论交流得热火朝天,场面更像是一个学术工作坊。南大的六位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切入主题:社会学系教授彭华民(论文由南大英文系博士生樊淑英代为宣读)通过一项在天津完成的田野调查报告,从性别的视角分析中国失业的各种因素,比较男女在失业、失业后的生活、再就业及其后果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得出男女在就业问题上明显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并试图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的改进方案;历史系教授马俊亚梳理了明清以来中央政府长期牺牲“淮北”保“华北”的国策给淮北地方经济发展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以“洪泽湖”为典型案例,形象地再现了社会政治大环境人为改变生态经济小环境的历史事实;中文系教授刘俊从历史、记忆和写作的视点出发,探讨了北美华人作家笔下的家园意象因作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所面临的问题而异,同时也因其所使用的创作语言不同而显现出彼此迥异的创作风格;哲学系教授陈亚军试图对中国和中国哲学中的Pragmatism(实用主义?)做一个厘清,对照Pragmatism引入中国的三个阶段和Pragmatism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对西方哲学传统所提出的挑战,进而在对话的平台上比较Pragmatism和中国哲学的异同;英语系教授何成洲讨论改革开放以来莎士比亚、易卜生和奥尼尔的戏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改编和演出,尤其是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所做的改编和演出,从语言的混杂性、场面调度的跨文化特征和戏剧主题的本土化三大特征对跨文化演出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而我呢,谈的是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问题,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翻译问题在文化交流中日益彰显,在越来越物质化、娱乐化、速食化的消费社会,文学和文学翻译在繁荣的表象下其实暗藏危机。因为会议论文在5月份就已提交布朗大学,因此Pembroke中心为每位发言人都找了一位相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对论文进行细致深入的点评,专家有布朗大学的,也有从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邀请的,上下午两场都有一个主持人,每场发言点评结束都留了半个多小时的讨论,热闹的时候三种语言、七嘴八舌、思想碰撞的火花忽闪忽现。
13日是星期天,难得的出游,学校派车接我们去罗德岛的东海湾观光。上午参观Blithewold府邸及其植物园,有点潮湿的空气,花花草草树树都格外清新可人,不自觉地深呼吸,仿佛自己也变透明了,远离尘嚣,大自然的馈赠是那么简单朴素又那么奢侈。在豪宅的露台野餐,面对一大片绿绿的草坪和尽头飘渺的海湾,偶尔几只鸥鸟划过灰色的天空,虽不是“漠漠水田飞白鹭”的写意,却也印象派熟稔的画境。吃过饭车到海边,一行人都跟大小孩似的在海滩上捡起了石子。虽然已是初夏,海水还是有点凉,一个浪冲上来,脚底的沙就陷了下去,我一屁股跌坐在礁石上,抓住浮在水面的拖鞋傻笑。看海归来,下一站是Sakonnet酒庄,品过六种不同的葡萄酒,白的、红的、粉的、冰的,出门没到葡萄园溜达就有点云中漫步的飘飘然。
14-15日是“人文研究中心及研究机构联盟”(CHCI)在布朗大学Cogut人文中心召开年会“谁的全球人文?”,作为这一国际著名学术组织的新成员,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副院长何成洲教授代表高研院首次参会。会议从教育和环境、环境和人文、翻译和不可通约性等几大板块切入全球人文研究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对中国学者而言,最感到欣慰的或许是此次大会开辟了“人文和新中国”新板块,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熊秉真教授、明尼苏达大学高研院院长安·沃特纳(Ann Waltner)教授、康奈尔大学戏剧研究教授严海平(Haiping Yan)和南大高研院的何成洲教授做了发言并回答了现场提问。南京大学这几天的学术交流中被提到的次数很多,而何成洲教授也成了两周内在布朗出镜率最高的中国学者,除了这两个会议,他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祁林副教授还参加了布朗大学国际高级2010年的一个为期两周的暑期研讨班“全球人文研究论坛”。
- 没有身份证的韩国人 2010-07-09
- 三亚副市长李柏青:房地产要“强制”符合规划 2010-07-09
- 平遥古城将召开听证会提高票价 2010-07-07
- 没有故事的增长 2010-07-02
- 梁冬:积极的沉默者 201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