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印象(2)
黄荭
09:46
2010-07-09
订阅
 1  |  2  |  3  |  4 

秉承自由和宽容的传统精神,普罗维登斯在近四百年间接纳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欧洲移民,整座城市洋溢着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的安祥与宁静。不同风格的老建筑都保护得很好,门楹上常常写着建造的日期。漫步街头巷尾,我常常有在几个欧洲无名城市穿越的错觉,移步换景,时间缓缓地流淌,仿佛不经意间就能回到过往,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布朗大学就坐落在这样一座(相对美国而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里(比起被拆迁办拆得面目全非、乡愁无处寄托的六朝古都南京,普罗维登斯反而更像一座封存了很多记忆的老城),校园建在占地142英亩的小山上,没有围墙,和城市触须相连。布朗大学的前身是建于1764年的罗德岛学院,校址在罗德岛的沃伦市,1770年搬到普罗维登斯,那个小山丘也因此有了一个书卷气的名字:“学院山”。1804年,学校得到了尼古拉斯·布朗的慷慨捐赠,改名布朗大学。

作为美国“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联盟包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一员,布朗大学沿袭了罗德岛一贯独立的风格,以学风“自由”而闻名,据传是常春藤盟校中最“左”、最有性格、最会创新也最为开放的一个。布朗大学的办学宗旨有两条:一是发现和利用知识,二是借助教育手段把学生引进知识世界。第一条原则要求学校注重研究,通过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研究来发现知识,发现真理,然后用这些知识和真理造福人类。第二条原则强调大学承担的社会使命,即通过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引进知识和真理的殿堂,培养他们掌握人类知识的本领,并用这种知识服务于社会。换言之,布朗大学早早就为自己的办学方向作了研究与教学并举的定位。

六月初的布朗,学生已经放假,校区的街道寂寥了不少,小松鼠在草地和树丛里旁若无人地蹦跳,全然不理会我们几个临时到访的外来客。不过,承办“社会经济和跨文化视角下的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的Pembroke研究中心仍然为我们此行做了周密的安排,第一天6月10日是欢迎午餐和“南京大学-布朗大学性别和人文研究合作项目”成员融融泄泄的见面会,之后是参观校园,导游是布朗三年级的学生,一个热情洋溢的日本小姑娘,情绪里满满的都是“今日我以布朗为荣”的自豪。据说布朗的在校生人数在8000左右,大学所有课程均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在全美正规大学是绝无仅有的。布朗的独立和自由精神就在于:不会有人告诉你该上什么课或怎么做,布朗教纲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在30门课中拿高于C的成绩,并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就可以毕业。“布朗大学让学生自主选课,旨在培养他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尽快获得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

11日上午是布朗校行政、院系领导及相关领域的部分教授和南大代表团会谈,负责国际事务的副校长Matthew Guttman和几个研究中心的主任都出席了会议,在听取南大-布朗合作项目近几年的推进情况后,他们对两校的合作交流所取得的成果大为赞赏,尤其是对刚刚由南大出版社出版的何成洲教授和王玲珍教授主编的《性别、理论与文化》杂志第一卷给予了高度评价。下午安排参观Benefit街和约翰·布朗故居,半懂不懂听了一堆掌故,隐约窥到了美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1  |  2  |  3  |  4 
相关产品
发布评论 (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