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宁浩:干净的喜剧

订阅
11:04
2009-12-28
杨婷婷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文 当《疯狂的石头》初映之时,名不见经传的宁浩便遭遇了没有名气的尴尬——这部电影被安排在非黄金时段最小的厅放映。直到数天后,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反应才让精明的院线老板们回过神来,迅速改变了策略。

这是2006年的暑期档,《疯狂的石头》在《碟中碟3》和《加菲猫2》等好莱坞大片的强势构架中脱颖而出,用300万赚回3000万。在连续多年采取高投资、高回报的国产电影里,宁浩创造了一个奇迹。观众和媒体给足了宁浩掌声,所有的赞誉潮水般扑向他。事实上,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一部国产电影可以让人齐声夸赞了。几乎每个看过《疯狂的石头》的人都承认,宁浩摆脱了许多年轻导演莫名其妙的文艺腔调,他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年轻导演的新希望。宁浩终于开始声名大噪,这年他29岁。

不过短短三年的时间,发生在宁浩身上的历史就有了疯狂的改变。《疯狂的赛车》是宁浩公映的第二部大银幕作品,它让宁浩在2009年初成功迈入了亿元票房俱乐部,此前,这个俱乐部里的大陆导演只能见到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名字。

宁浩的人生轨迹本来和电影毫无关系,但最后的结局却像他的电影故事一样充满着黑色荒诞。从小酷爱画画的他却在考高中前被老师指出 “色弱”,最后却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一次偶然,宁浩因为帮一位歌手随意拍了几张照片,却因此进入了音乐电视领域,并成为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录影带导演。在今天看来,踏上电影导演之路也像是一个巧合。在大专毕业时,宁浩拍了毕业作品 《星期四,星期三》,片子做完了就随便扔在家里,碰巧导演方刚亮正好看了,他对宁浩说:“你应该做导演。”这种带着鼓励和希望的口吻让宁浩觉得,自己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导演。

带着几年拍音乐电视的积攒,宁浩在毕业前夕回家乡筹拍了自己的处女作《香火》,一个人当编剧、导演、摄影。这部戏最终入选了瑞士洛迦诺电影节,获得了东京FILMEX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几年前,在接受采访时,宁浩表示自己没从电影身上赚到过钱。相反的是,电影还让宁浩欠下了一屁股债。

宁浩的第二部作品《芳草地》是一部类似报恩的作品,这是他的老师策划的。这部已经非常有宁浩风格的作品,让他最初感受到了做电影的艰难。当宁浩带着剧组开始为影片选景时,传来了坏消息,投资方临时撤资,他最后只好把自己的积蓄都搭了进去。影片还是开机了,许多人选择了离开,宁浩就在一边缺人、一边缺钱的情况下咬着牙拍完了这部电影。《芳草地》最后入围了柏林电影节展映,在欧洲和美国艺术院线上映。但在国内的公映却悄无声息地流产了,属于他的那份薪酬,也一直没有拿到。

这时,宁浩开始怀疑自己到底要不要继续导演生涯。

寻找可靠的投资方是每个年轻导演都会面临的压力,没有名气,没有好作品,再阔绰的商人也不敢贸然押宝。尽管宁浩曾经在许多小众奖项中获奖,但还是没有足够的成绩让投资商相信他有在大银幕赚钱的本领。

承担了宁浩“伯乐”这一重任的,是香港明星刘德华。2005年,香港电影产量连创新低,刘德华顺势推出了“亚洲新星导”计划,希望挖掘一批有才华的年轻导演,他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即是充满文艺气息的《人鱼朵朵》,为了这部电影更好卖,刘德华在里面“画外音”了一回。

据说,刘德华本来在内地选择的导演是陆川,但想到陆川已经凭借《可可西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决定选择另一位更为年轻的导演。宁浩因此而入选。入选的好处是,创作上是自由的,“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劣势则在于,费用一旦超支便由导演本人负责,而且导演只能拿到酬劳,后期电影的商业利益再好,也和导演没有关系。为了更保险起见,避免出现上一次的窘境,宁浩创作了需要更少钱的《疯狂的石头》,替换掉了最初入围时剧本。然而拍到最后,还是超支了,宁浩再次把自己的酬金扔了进去。制作后期,钱又不够了,宁浩只好请假一个月回去拍了五个MV来补贴电影。

《疯狂的石头》后来的成绩大大出人意料,整个关于“石头”的浪潮从电影故事的发生地重庆席卷到全国,成为那一年最大的“票房黑马”。

“石头”之后,许多投资商看到了宁浩的潜力,纷纷拎着诚意和钞票上门。钱已不再是个问题,但宁浩开拍的“赛车”只有2000万的投资,这个数字今天看来也只属于中等投资,在市场上常常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而这个投资也意味着,电影里不可能有一线明星。

宁浩试图让观众和投资方相信,这个区间的电影是有市场、能够赚钱的。而在此之前,国产电影的高票房几乎全部被大投资、大场面、大明星的古装戏所包揽,宁浩希望能够为观众提供另一种选择。《疯狂的赛车》让这种意义的实现有了可能,而他的固定合作搭档黄渤已经凭借两部“疯狂”作品被大众所熟知,演技的日諂成熟让他成为了今年金马奖的新科影帝。

宣扬中等投资电影的意义、为这一区间的国产电影谋取生存空间,宁浩已经不仅仅是在为自己争取。在它身后站立的,还有许多在夹缝中在艰难求生的年轻导演,甚至是未来的电影从业者们。宁浩一直关注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自己也曾经尝试剖析过中国电影市场存在的问题,他的结论是,问题几乎环环都有。面对自己一直选择的中等投资,宁浩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从1000万到3000万是特别值得做的一个投资区域,可以参照良性的好莱坞市场,那是一个枣核形态的市场。他们有很多中型的产业电影在提供平台,而平台又能变成一个良性的回馈空间,能反过来对市场起到作用。”

除了即将上映的《无人区》,宁浩公映的电影作品才只有简单的两部。而且这两部大获成功的作品都是同样的类型。在拍摄《疯狂的赛车》之前,有许多人质疑宁浩是不是能突破自己,还有人怀疑宁浩为什么要做同一类型的电影。宁浩的解答清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并不认为两者一定要相似,也不存在必须放在一起比较的意义,如果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姓名相同,或者都是出自他手。

在宁浩的创作生涯中,最不断被强化的概念则是“类型片”。与其说后来拍摄《疯狂的赛车》是出于证明自己成功不是偶然,还不如理解为宁浩对于“类型片”的执拗。

所以做赛车 “最大的动力就是做一个类型片,《石头》是一种类型,还需要再做一个。做类型片对中国电影特别有帮助。类型片可以复制,这对工业才有帮助,别人来也可以做,里面有些必然的元素,拿出来就能用,所以我这么干,就有点价值”。的确,从《石头》之后,有不少的电影都跟着“疯狂”的老路走,试图借着这股热潮在市场里大赚一笔。然而,从《石头》成功至今三年,电影市场上却没有再出现一个可以超越甚至是水平同等的电影作品。

宁浩始终坚定地认为,做电影就是要为观众,电影不是拍给其他拍电影的人看的,也不是拍给评委看的,他说,“从我内心来说,如果让我选择观众喜欢,还是欧洲几大电影节的评委喜欢,一秒钟都不用想,更不用犹豫,我肯定选择观众”,“当然你还要了解观众对什么感兴趣,因为在表达上,你占有一定的主动权。”他特别强调电影一定要有精彩的故事。为此,他的因此也有了著名的《赛车》写残了六七个编剧的段子。据传,这六七个人头上顶着顶可帖,在图纸上不断理着剧中人物之间应有的关系,在一起创作了大半年,据宁浩说,弃用的故事情节够拍几部电影,而他们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给观众展现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和干净的喜剧”,要让他们“看完整个电影是舒服的”。

宁浩觉得新片《无人区》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人性,他认为,人性总是对立的,善与恶就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自信和无私也是并存的。而据看过新片《无人区》的人说,这部片子虽然讲述人性,但并不宽泛,仍然拥有精彩并且充满智慧的情节。

宁浩把故事和剧本放在整个电影中最高、最重要的位置,或许这样就解释了为何他的电影往往既能赢得票房,又能赢得口碑。在宁浩看来,“电影只有两种,做得好看和做得不好看,只要做得好看了,让大家满意了、感动了就可以。但是,没做好就是没做好,而不是因为是这种东西大家不喜欢。”

现在的宁浩已经不用再怀疑自己是不是要继续做导演了。眼下,他也不用再去过那种没钱就拍MTV的日子。在众多的年轻导演中,他是少数既有市场又有口碑的一位。他成功的模式看似可以复制,但至今却没人能替代。人们希望从他的电影中获得欢乐,却往往感怀于小人物的命运悲剧,他不会让你面对银幕落泪,但却觉得“好的悲剧总会有些内容让你想起来有点失落”。

相关产品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27651号 Copyright 2001-20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