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饱满”的票房
张金城/文 当年媒体曝光“注水猪肉”之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以及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多少年过去了,在卫生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市场规范化的运营下,注水肉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注水”的东西却更多了,有多少行业从注水肉中学会了“注水”的本领——比如说电影市场的票房。
前不久,《阿童木》的发行方光线影业宣布该影片首映3日票房过4000万元,而几天后《中国电影报》却公布了与其相差甚远的数据: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从各大院线的计算机终端获取的实际数据显示,该片首映3日票房为1700万元左右。
无独有偶,根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的数据显示,俄罗斯反恐大片《特工008》上映12天累计票房1260万元,《倔强萝卜》3天累计票房580万元,而它们的发行方却声称“《特工008》上映5天内地票房超过1000万元”、“《倔强萝卜》首周3天票房达870万元”。实际上,票房注水已成中国电影的一个顽疾,《十面埋伏》、《头文字D》、《落叶归根》都曾闹过票房注水的丑闻。当年《无极》和《如果爱》竞争贺岁档,还曾经拿票房说事,逼得星美传媒专门发声明斗嘴。
业内人士透露,发行方往往是虚报首日、首映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达到50%以上。道理很简单,通过虚高的票房可以造成该片很好看,值得一看的效果,从而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有些电影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虚高的首日票房带来后续票房的升高。这也成为了许多发行公司的营销手段。
究其根源,票房数据发布随意,缺乏相应的制约,是产生虚高票房的重要原因。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是我国唯一的权威票房统计机构,其票房数据来源于全国影院计算机售票终端实际收到的数据,每周二数据出炉,每周四在《中国电影报》上发布。由于发布不及时,又没有合法的网络转载,其认知度和影响力十分有限。以太平洋院线、时光网、艺恩咨询及百度电影票房吧等为代表的民间票房统计机构的数据发布及时,中立地位可保证公正性,但数据来源的不明确又使其权威性大打折扣。
票房注水,是中国电影人的一种悲哀。在某些电影人眼中,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只在于票房和奖杯。能在几个电影节上拿上几个奖,再多些票房,名利双收,好像惟有如此,才是成功。因此,首日、首周票房一定要漂亮,一个又一个“周末票房冠军”轻松诞生,一项又一项“票房纪录”被不断刷新,如今的电影市场,几乎所有新片上映,都会紧跟着出现“首周票房飘红”的新闻。反正吹牛皮不用上税,还可以带来后续的经济利益,成为取得高票房的简单有效的途径,何乐而不为呢?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研究专家沈义贞指出,“为什么中国现在的电影不好看?因为现在的电影人不关注现实生活,无法走进观众的心里。”如今的中国电影人可谓是关注现实生活,也走进观众的心里了,只不过他们关注的现实如何赚票房,怎样把握观众的心里“诱骗”观众走进影院。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步伐很快,这艘大船在行驶中哪里水深?哪里有暗礁?统计数字对公众了解这些问题就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是电影界进行行业判断的依据。注水的票房只会造成繁荣的假象,必会影响中国电影业的长远发展。发行方通过如此手段的营销,不但损害票房的公信力,也会让观众对电影市场失去信心,长此以往,中国电影市场将步入歧途。电影票房是该挤挤水了。

- · 精彩纷呈的2009年英国独立电影 | 2009-12-10
- · 姐不止是一个传说——关于花木兰的七大猜想 | 2009-12-07
- · 金马高唱“双响炮” | 2009-12-01
- · 《第九区》:科幻不再被特效奴役 | 2009-11-27
- · 唐朝黑社会:很黄很暴力 | 20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