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全站导航
 
 
 
 

    

    6.9万亿?还是更多?没有人知道确切答案。
    所有人都在说风险——地方融资平台酝酿着很大风险。当这样的风险真正出现的时候,中国经济有可能陷入一个更深的泥潭。 
    没有任何一个预言家知道危险何时来临。不过一幢看似坚固的大厦的倒塌,最终可能缘起于一道细小的裂纹。现在,正是观察那些裂纹的合适时点。 
     始自2008年底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下的地方投资新 “大跃进”中,各地上马了很多新项目,项目资金来自国家财政、银行贷款以及地方融资。这也导致了2009年开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流向这些地方融资平台的银行信贷呈爆发式增长,这些贷款背后都有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的承诺或担保,这些债务增加的速度和规模成为了问题。【全文】

 

      

     江西电力认为他们并不属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上海城投认为,即便是平台公司,能不能不纳入这个框架内受约束——他们正在向省政府申请,不被划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他们只是全国3800多个地方融资平台的两个,但却代表了大多数平台公司的态度——不想被治理,更不想被撤掉。

     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们等待的也正是这样的一些相关细则。
     决定他们命运的轮盘已经开始旋转。

    这些融资平台公司倾向于相信,企业债和银行贷款在解包排查结束后,对于一些真正有效益的、有商业可持续性的项目将再开闸。 【全文】

   

 渣打银行中国区研究主管王志浩

 

中央财大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

 

 

 如果市场透明,地方政府想多举债都难

 

     新的监管政策对地方融资平台意味着什么?在持续的调控面前,有多少坏账将会浮出水面,又有多少地方政府面临债务危机?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是最好的化解风险的方式吗?这一切,没有标准答案。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以及未来发展,本报采访了渣打银行中国区研究主管王志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以及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 【全文】

 

 王志浩: “我想关键是要透明,你不能一边公开向银行、险资发售债券,一边紧紧捂着自己的财务状况。”  

   

   郭田勇: “公益性项目政府要量力而行,财政收入非常少就不应该建设大的面子工程。” 

 

    梁优彩:“地方融资中用财政收入作抵押是不对的。像河南等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本身都不够,还需要中央支持。”

 

 

 

【样本一】8年资产膨胀2842倍 曲江文投裂变

 

    目前正处在“扩容”阶段的西安,除传统区县外,另有“五区一港两基地”等8个不同定位的开发区。其下属的公司往往冠以“文化投资”等各种名号,但实际上,主要运作模式依然是通过土地融资,进而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相反,老牌城投西安城投,并不是当地这一轮地方政府投融资规模高速增长的主要载体。 【全文】  

 

【样本二】南昌城投魔方:红顶商人玩转土地

 

    虽然刚刚发行完难得的12亿元企业债券,但南昌城投的融资渠道仍然主要依靠银行信贷。而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背负着政府信用的南昌城投的总资产不断膨胀,负债也迅猛增加,而高企的负债承担者最终还是南昌市政府。【全文】

 

【样本三】襄樊建投命门:卖地,继续卖地

 

     襄樊建投是一个典型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土地成为维系公司“贷款、发债、评级、收益、偿还”等一条完整融资链条上的关键所在。没有人知道,全国究竟有多少家这样的公司,也没有人知道,随着国务院对这类公司的整顿,将会引发怎样的效应。【全文】

 

【样本四】重庆水务上市孤证:城投“主粮”未改

 

    尽管重庆水务并非重庆首次以IPO的方式融资,但作为重庆市八大投资集团公司之一的重庆水务此次在资本市场的成功融资,对重庆相关建设项目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重庆的融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部分建设资金的募集还是与土地密切相关。
【全文】

   

 

 
 
  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 更多评论
 
* 会员名:   会员登陆
  验证码 看不清,请刷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