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官员、机构、学者视点综述
一周政府官员视点综述
1、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国经济总体良好,将加大金融改革调控力度。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互利共赢是中美经贸关系的目标,这种内在本质使得两国的贸易联系强劲而充满活力。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保持“双下降”。
商务部报告预计,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21000亿美元,增长20%左右。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并不排除继续使用包括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货币工具来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
江苏银监局局长周忠明:经济结构问题“根子出在储蓄、投资、国际收支这三大块中,储蓄率过高、投资局部过热、国际收支不平衡,是越来越棘手的问题,越迟解决越难解决。”
2、人民币汇率
周小川:中国政府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将逐步推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总的原则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周投资机构视点综述
1、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控
宏源证券分析师:从近日公布的4月份经济金融数据来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加快的发展势头,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有关部门必须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调控力度,争取实现经济“软着陆”。
渣打银行经济师王志浩:提高对中国2007年经常帐的预期,预计中国今年经常帐盈余达到4000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2.8%,高于原先所预计的9.6%。
申银万国研究所分析师李慧勇:从4月份投资数据来看,毫无疑问为加息提供了新的论据。短期内(2个月之内)央行加息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加息具有防止通胀、稳定储蓄和控制信贷、控制投资的双重目的,加息的方式将是存贷款利率一起加。出于政策稳定性和谨慎性的考虑,加息的幅度仍将是0.27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高级分析师温彬:当前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远大于对资产业务的影响;目前加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常充足,央行在未来1个月内加息的概率非常高。
瑞银:银监会新规对全球金融市场等影响暂有限。
雷曼兄弟经济学家孙明春:预期2007年中国经济会继续偏快增长,但很可能仍然是以失衡的方式增长。政府还将引入紧缩措施。
孙明春:预计央行很快将升息使实际利率处于正值水平,减缓银行贷款和货币供给增长,抑制过多的资金从银行进入股市。雷曼预计央行将同时提高存贷款利率27个基点,但不排出存款利率提升幅度(54点)大于贷款利率的可能性,时间为二季度内。
摩根大通报告:中国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经常帐盈余高企等情况仍严重,加剧了国内流动性的泛滥,预计这种局面今年仍将持续。银监会放宽QDII对境外股票市场的投资对缓解这种局面短期内影响料有限。
里昂证券首席中国宏观策略师罗福万:通胀已经有放缓趋势,并表示中国经济并不算过热。
东莞商业银行:新一轮调控央票极有可能先行启动。
齐鲁证券:流动性回笼成央行货币政策重点。在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联系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央行将仍然会维持回收流动性的力度,在加大央行票据发行的同时,年内还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至3次。
中金公司:央行本年度还会上调利率两次:5月下旬上调1次,7至8月间再上调一次。
摩根士丹利:人行下次升息仅是“数周内的问题” 。央行似乎正在让市场为短期内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做准备,潜在的升息对于减缓根本的实际经济活动不太可能有过多影响,不过该举措将被视作是限制国内A股市场飙升的努力。
中信嘉华银行中国业务首席经济师廖群:通货膨胀并非中国当前最大威胁,而过度投资应是宏观调控的首选对象。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经济师滕泰: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应该把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作为调控目标,而应该局限在适当对冲流动性过剩的目标范围内,因为在现有国际背景、根源和国际传导机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国内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胀是无效的。
花旗香港副总裁兼投资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国光:虽然内地通胀情况受到控制,但是相信为针对经济及通胀过热,预期今年余下时间,内地至少加息2次,每次幅度均为27点(0.27%)。
荷兰商业银行:央行还将提升准备金率两次,分别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幅度为50个基点)。三季度提高基准存贷款利率一次(达到3.06%和6.66%)。
2、外汇储备
渣打银行经济师王志浩:今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将达到1.6万亿美元,增长近5500亿美元。
3、人民币汇率
兴业银行预期,今年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没有可能,预计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在5%左右,即1美元约兑7.4元人民币。
东方汇理: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其他压力犹存。未来数周人民币兑美元将加速升值。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让人民币升值会有助于放缓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口替代,有效地缩小由加工贸易产生的顺差,进而减少中国的总体外贸顺差。
花旗集团:只有当汇率市场逐步形成并且透明化,才有可能逐步厘清决定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并且根据这些因素的可能变化预测市场的均衡汇率。
花旗:预测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在2010年可能升至6.46。
一周学术机构视点综述
1、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调控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与政策动向》课题组:我国下一步宏观调控要继续加大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逐步提高利率水平,从货币需求上紧缩流动性,防止虚拟经济泡沫化发展及整个国民经济由“过快”向“过热”转化。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升息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宏观政策组合。当然,中国今天内外失衡的经济并非无解。在短期内,所需要的是稳定汇率和利率的政策,因为这样的政策可以关闭利率平价中的投机敞口,降低直至根本消除境内外投机者已经形成的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预期。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必须尽快地推进各种有助于创造与增加内需的结构性改革,只有当中国有了足够的内需,才具有平衡内外经济的经济基础。
证券时报:信贷脱缰央行或借力行政调控。
中国证券报:治理流动性货币调控须更坚决。
中国证券报:加息已呼之欲出,而货币政策频繁调控似乎已造成调控对象的“政策疲劳”,因此,下一步宏观调控需要加大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甚至行政政策等组合拳的配合。
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呼吁政府开放资本账户。
中国经济时报:在我国外汇占款增长加速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预计小幅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资金面不会造成重大影响。文章认为,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因此预计监管层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好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加大节能减排措施,提高投资和生产门槛,抑制产能、投资和出口过快增长,同时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抓紧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抑制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过快增长,并加快经济金融结构调整进程。
国家信息中心李若愚:CPI涨幅虽有回落,通胀压力风险犹存。
前社科院知名学者易宪容:要挤出中国股市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要让中国过热的经济平稳过渡,要使金融市场一系列扭曲的经济行为逐渐改变,央行只有通过加息的方式来进行,而且加息的政策越是果断有力,其所起到的效果将越是明显。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苏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必要的。而经济增长要求总需求与总供给同步增长。当消费在短期内难以扩大的情况下,投资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要调控对象。在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这也完全是可行的。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主任杰弗里.贝德:美中贸易增长对两国都有利,中国如果能保持贸易进出口平衡,同时让人民币快速升值,将有助于减少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当前的中国股市状况,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已经不现实。
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并进一步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汇率水平,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必须。
2、外汇储备
21世纪经济报道:财政部将作为发债主体,所筹资金用于购买存量外汇储备,然后交由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管理和运用。
第一财经日报:尽管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最终方案还未确定,但先期已有30亿美元交付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进行海外投资。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外汇储备拨给新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将是一个逐步过程,不会打击美元或是金融市场。
3、人民币汇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人民币汇率调整将再次成为中美对话的焦点。
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币波动性增强打破投机资本单边升值思维。
上海证券报:虽然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各自表现并不一致,但是这却为央行动用价格工具调节国内经济提供了便利。
- 盘查外汇来源 监管层锁定重点银行 | 2008-05-01
- 人民币汇率坐上过山车 | 2008-04-29
- 本周汇市焦点 | 2008-04-29
- 外管局将彻查银行外汇资金来源 | 2008-04-25
- 招行首季汇兑损失超3亿 人民币升值隐患初现 | 200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