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韦承武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保外需”的相关政策频发,这一系列努力显示了政府稳定出口的决心。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在“保外需”这场战斗中还有多少可用的弹药?可操作空间还有多大?
为了拯救持续低迷的对外贸易,中国政府近日再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6月8日,财政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将自6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这是10个月以来的第七次上调。
经此次调整后,预计增加退税资金约252亿元,综合退税率将由目前的12.4%上升至13.5%。如果将综合出口退税率上调到15%,基本实现“足额退税”。这意味着在七次调整后,还有1.5个百分点的上调空间。
上调出口退税只是中国“保外需”六大政策手段之一。中国国务院5月27日的一次常务会议上,中央政府研究部署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六大政策措施,这六大措施包括:(一)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二)完善出口税收政策;(三)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四)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五)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六)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
除了频频上调的出口退税外,六大政策手段中的其他几项政策也已经陆续出台。
5月27日,国务院宣布2009年将安排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840亿美元,用以降低保险费率,建立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财政风险补偿机制,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资金安排。另外,还安排了优惠出口买方信贷规模100亿美元,并要求简化优买、优贷项目和资金审批程序。
6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发布了《关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该通知要求下,境内企业境外放款总额将不超过300亿美元。外管局负责人说,这有利于境内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助于缓解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融资难和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进一步促进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这一系列动作表明,自去年金融海啸爆发至今,中国政府对外需的关注正从之前过于单一强调内需,转向现在的高度重视外需。
值得注意的是,调高出口退税将加剧财政收入目前面临的压力。中国的财政收入近几个月呈现下滑趋势,而提高出口退税将进一步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影响到政府对其他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比如4万亿的后续投资;另外,“保内需”六大政策中的其他政策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在保增长的前提下,今年中国的财政赤字是去年的9倍。
尽管中国近期频密出台“保外需”的政策,可是仅靠中国政府的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得有外需的回暖加以配合。然而国际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因此中国的出口经济仍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