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跌破98,黄金破3400:信任的秩序开始重写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4-22 10:22

作者 欧阳小红

公元2025年4月21日,或将成为全球金融史上的分水岭之一。

这一天,美元指数(DXY)跌破98,创三年来新低;国际黄金现货价格首次突破3420美元/盎司的历史大关,打破了名义与实际历史的双重天花板。

这一幕发生在特朗普总统重返白宫的第100天之内。他高调推进“对等关税”、大幅扩张财政赤字,并频频向美联储施压,甚至暗示“可重组FOMC”。在其“交易的艺术”风格主导下,美国的宏观政策底盘剧烈震荡,全球资本的锚定体系随之松动。如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言:“真正的问题,不是赤字,而是信任的崩塌。”美元、美股、美债三位一体的“全球资产锚”同时出现动摇,全球市场正经历一场关于“制度信任”的深度重估。

有迹可循的是,资本在撤离美元资产,昔日的“避风港”正失去它的信仰光环。

美元指数失守百点关口,标志着全球投资者对其传统避险功能的信心减弱。本轮美元下行并非因利差收窄或流动性恶化,而是源于美债拍卖多次遇冷、财政轨迹高度不确定,以及联储政策独立性遭遇空前质疑,“储备货币”的制度信用开始出现裂痕。

根据美国财政部债务管理办公室(TBAC)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截至6月30日,美国约1320亿美元的国债将到期,另有150亿美元利息支出,总计约1470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远低于市场盛传的“6.5万亿美元”,但由于美债存量高企、拍卖需求疲软、政治对债务上限处理仍存不确定性,投资者对美元信用锚定的信心仍面临考验。

截至2025年4月中旬,财政一般账户(TGA)余额约为6387亿美元。若债务上限得以调整,财政部仍具备较强的流动性操作空间。这一背景下,美元作为“全球清算货币”的核心锚定地位,正面临新一轮信任考验。

此时,传统避险资产黄金登上“价值锚”的舞台中央。黄金价格自2024年底的2600美元附近一路走高,年内累计涨幅30%。若按通胀调整计算,当前金价已逼近1980年与2011年两轮全球系统性危机期间的实际高点。黄金正在从“无息资产”转向“无违约锚”。

全球央行连续17个月净增持黄金,ETF资金流入创两年新高,散户与机构资金同步加码,构成了当前金牛格局的“双轮驱动”。此轮上涨不仅反映通胀预期,更体现了全球资本对美元制度信任出现折价后的重新配置逻辑。

其背后的潜台词是“美国例外论”的终结。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例外论”长期支撑着美元资产在全球的溢价地位。但2025年春天,随着美元、美债、美股“三杀”行情的演化,这一叙事正在被资本“用脚投票”终结。纳指年内跌幅超20%;避险资金不再涌入美债,而是流向黄金与非美资产;2024年曾流行一时的“ABC(Anything But China)”投资口号,已被新一轮“ABD(Anything But Dollar Assets)”逻辑所替代。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后院失火”往往更具杀伤力。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源于美国赤字失控和滞胀蔓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起点在华尔街,而非外部战场;而2025年这场制度性重估,目前来看,同样源自美国财政不可持续存疑、政策机制失灵与政治极化三重力量的共振。

真正撼动美元信用的,从来不是客体,而是其制度自身。当制度信任从内部塌陷,资本的逃离不仅是市场的情绪反应,更是全球资产配置规则的系统性撤回。

回顾历史,每次黄金突破性上涨的背后,几乎都伴随着储备体系的结构性动摇——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2008年美债评级遭调降、2020年无限量QE横扫全球。而今,全球正呈现出“去美元化”“多锚共存”的战略倾向,美元信用体系正步入一场深层次的信任重估周期。

黄金,不再只是避险工具,更成为金融信仰真空中的“制度继承者”;美元,不再只是货币,更是制度秩序的风向标。

与此同时,另一种“锚定可能性”也在悄然成形。

就在这一天——2025年4月21日,中国央行正式宣布将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与全球网络覆盖。这是一个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却释放出制度级信号:在美元主导的清算网络(如SWIFT)遭遇信任折价时,中国正积极推进自身清算体系的独立性与替代性。

CIPS自2015年上线以来,已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连接超过1600家银行。此次提效旨在推动更多银行加入CIPS,持续扩大CIPS网络覆盖范围。加强CIPS建设,完善系统功能,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为人民币计价的全球贸易、航运及投融资提供安全高效的结算清算服务。

当“美元体系”因制度溢价下行而动摇之际,人民币正通过构建基础设施锚点。它不一定替代美元,但正在成为全球结算架构中的“容错方案”——而在金融体系失衡之际,容错机制,就是信用缓冲。

如果说美元的下坠是一把尖刀,黄金或许就是资本在信任崩塌中握紧的钛合金盾牌。

真正引爆“明斯基时刻”的,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而是一根火柴:一次流拍的美债、一则联储改组的风声,或者某个央行宣布能源结算不再使用美元……

当然,也不能忽视一点:当下金融系统仍具备深厚的缓冲力。无论是美联储还是财政部或者是全球主要央行,它们都曾多次在风雨欲来之际出手稳盘。

美联储此前也明确表示,若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将不惜启动流动性工具予以支撑。尽管目前尚未配合行政层面提前降息,但政策空间依然存在,操作意愿亦不可低估。

因此,我们更应以建设性的眼光理解当下,不低估风险,也不夸大恐慌,同时警觉信任周期的变化。

与其说美元在贬值,不如说它在“贬信”。

这不是一次价格波动,这是一次秩序重估。

2025年4月21日,历史已在当日交易中,悄悄落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