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上高铁: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4-18 19:58

作者 宋馥李

如果你是一位爱宠人士,你有携宠出行的需求吗?

全国首批宠物铁路托运服务启动试运营已经一周了,爱宠人士在北京南站开启的“高铁之旅”,目前来看一切顺利。宠物乘客和它们的主人虽然同乘一列高铁,却是在不同的车厢享受差别化服务,没有出现之前所担忧的干扰乘客问题。

这一高铁列车的创新之举也获得了爱宠人士的热烈响应。该服务4月8日凌晨上线后,当天的预约量就达到了36单,可见携带宠物出行回应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主人们携带宠物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更加便利。在这项服务推出前,宠物托运大多通过公路运输进行,高铁乘客不能和宠物同车出行,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高铁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对宠物乘客进行专属运输,为不可调和的人和动物“同乘一车”的矛盾,找到了解决方案。它不仅满足了当下社会多元化的出行需求,也为铁路服务开辟了新的方向。在试点基础上,铁路部门应该逐步扩大范围,完善服务流程,持续优化宠物托运服务,让更多的宠物乘客登上高铁。

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宠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已经快速进入一个宠物时代。尤其疫情之后,身边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90后和00后已经是养宠物的主力军。即便你是一个讨厌猫狗的人,也多半会和爱宠人士交朋友、打交道。高铁托运宠物可以较容易地实现“人宠分离”,但更多的现实场景是人和宠物之间无法完全隔离,公共空间的宠物与人,势必有着无法避免的交互。携宠人和非携宠人怎样和谐共处,就成为一个时常引发争议的话题。

当我们和小动物们同享一片绿地、同走一条小径、同游一个景区时,对宠物的管理是否妥帖和平衡,既是对养宠人权利边界的审视,也是厚植良好社会风尚的抓手。这要求我们创建一个“人宠双向友好型”社会——在可为和不可为之间,要有明确的界限;在权利和责任之间,也要有清晰的界限。

这种权利和责任界限的不明确,常常诱发公共空间的“人宠矛盾”,尤其是在住宅小区,养宠人遛狗不牵绳、放任奔跑乃至伤人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正视和回应宠物时代的新型社会关系,已经是无可规避的课题。

这些矛盾,看起来都是小争端,牵系的却是宠物时代的大问题。对宠物的管理和服务取向,须以权利和责任的平衡为前提,一方面,养宠人需要包容而温情的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在公共空间里的其他人也有不受滋扰的权利。只有实现了这样的平衡,才能取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

因此,针对公共空间里的携宠行为,规则是什么?违规的代价是什么?这不仅需要明晰的规则,也需要管理的智慧,更需要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权利与责任是对等的,社会可以包容养宠人的权利,宠物主人也必须承担相应的公共责任。这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