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山为陵的惊世绝唱:访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访古

2025-04-17 06:00

翟德芳/文 动身开始江浙沪皖四省市的访古之行,是在蛇年春节后。因为定于 4 月要去美国探亲,所以在春节长假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就踏上了南下的行程。此时正春寒料峭,沿京台高速南行,路边时而可见未化的残雪,黄河以北,冬小麦还没有返青,又赶上新一轮寒流南下,行车中都可看到路旁的野草在风中疯狂摇曳。

我南行的第一站是徐州。将徐州作为首站,其实同汉代考古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徐州的印象极为深刻;后来学历史,知道刘邦的老家沛县就是属于徐州;学过考古专业的我早就知道,徐州附近发现了很多的汉代墓葬,其中最有名的是几座汉代的楚王陵墓,比如龟山汉墓、狮子山汉墓。这次南下,不可能将所有的汉墓全看了,只打算专门看一看狮子山的汉代早期楚王陵。因为这座深藏于山腹的西汉诸侯王陵寝,自1995年考古发掘以来,便以其宏大的规制、精湛的工艺和完整的遗存震撼学界。

靠一个人发现的楚王陵墓

徐州附近汉代楚王陵墓的发现,都同一个人分不开,这个人名叫王恺。王恺 196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 1977 年从洛阳市博物馆调回故乡徐州,从此与楚王墓结下了不解之缘,到1990年,王恺已经找到6座楚王墓,它们是北洞山楚王墓、驮蓝山楚王墓、南洞山楚王墓(两座)、东洞山楚王墓、卧牛山楚王墓。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发掘现场

徐州市东郊 4 公里处有一座高 61 米左右的小山,状若雄狮,当地人称之为狮子山。 1984 年 12 月的一天,山脚下砖瓦厂的一个民工挖地窖时,发现了彩绘兵马俑,此后发掘出的兵马俑坑有四条步兵俑坑和一条骑兵俑坑。在众多学者为此惊叹的时候,王恺想到的是楚王,他盯上了俑坑后面的山峰。他认为,这些兵马俑不是孤立的,附近肯定有一个显贵的主人,且其不是普通的军事将领,因为史书上没有西汉军事重臣死后葬在徐州的记载。

IMG_20250206_161708.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陶将军俑和士兵俑

从 1985 年 10 月起,王恺率人仔细勘察了小山上下,在山上发现了大量的汉代瓦当、铺地砖,表明在汉代时山上有建筑物。王恺断定这里是当年楚王的陵园,因此下令继续寻找。有老人告诉他,附近早年间有大堆大堆的碎石子,老百姓不需要开山就可以取石去卖。王恺因此推断,碎石是当年古人开山挖墓时留下的,楚王陵墓就在主峰之内。王恺仔细度量之后,在一户民房前后画了一个圈儿,认为这里是墓道的东壁。经过清理,果真在此发现了一道笔直的石壁,石壁上还有一道道密密的凿痕。由此可以确定,下面就是楚王陵,因为在西汉时的徐州,只有楚王才有能力切开山体为自己造墓。

IMG_20250206_145424.jpg

狮子山楚王陵的结构透视图

1991 年7 月,确定已经找到楚王陵墓。1994 年,这座楚王陵被正式发掘。考古工作者动用现代化的铲车、吊车清理巨大的天井,三个多月里共清理出5000立方米的夯土和填石。打开墓门、进入墓室后,发现这座陵墓在楚王下葬后百年之内就被知情人盗过,楚王的玉棺已被打开,尸骨也被拉了出来。尽管如此,这座王陵作为迄今发现结构最复杂的汉代崖洞墓之一,不仅展现了汉代诸侯“视死如生”的丧葬理念,更成为解读西汉政治制度、军事体系与工艺水平的立体档案。

崖洞墓葬的巅峰之作

笔者以前曾经介绍过河北满城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与王后窦绾的凿山而建的崖墓,狮子山的楚王陵与其又有不同,是开创性地采用“依山为陵,凿山为葬”的营造方式,在狮子山主峰东侧垂直劈出长 117 米的巨大墓道。考古学家推测,这项工程动用刑徒达三千余人,历时十年方能完成。开凿山体时采用了“火焚水激法”,即先用烈火炙烤岩壁,再泼冷水使其崩裂。这种原始而高效的施工技艺,在墓道北壁遗留的炭化痕迹中得以印证。

IMG_20250206_144449.jpg

狮子山楚王陵的高深墓道

狮子山楚王陵墓道南向,墓葬总长 116.2 米,东西最宽处 13.2 米,总使用面积 851 平方米,开凿山岩总量 5139 立方米。整座陵墓模仿地面宫殿,呈南北中轴线对称式建筑布局,从外到内依次为三层露天垂直墓道、天井、耳室、墓门、甬道、侧室、前堂和后堂等。其中包括庖厨间、浴洗室、御府库、御敌库、钱库、印库、前厅堂、棺室、礼乐房以及楚王嫔妃陪葬室等大大小小墓室 12 间。其设施结构一应俱全,再加上墓前的6条兵马俑坑中由 4000 余件西汉彩绘步兵、车兵和骑兵俑组成的象征着卫戍楚王陵墓的部队,再现了西汉楚王奢侈的生活场景,也印证了汉代盛行的“视死如生”的丧葬观。

IMG_20250206_155927.jpg

狮子山楚王陵玉器出土现场

这座楚王陵的防潮体系和防盗系统堪称古代工程奇迹。防潮体系是在主墓道底部开凿深达 11 米的排水暗渠,连接山体自然水系,形成长达 560 米的立体排水网络,配备 12 处渗水井与 3 级沉淀池。防盗系统则体现出多重智慧:墓道填塞6层、总重达 800 吨的巨型塞石,最大者长 2.5 米、重 6 吨;墓门设置自锁机关,当石门关闭时,门轴底部楔形石自动滑落、卡死门扉;在甬道顶部暗藏 3 处“陷阱室”,内置尖锐铁蒺藜。不过防盗如此严密,也没有阻挡住不久后就被盗掘的下场。

随葬品反映的汉代物质文化水平

狮子山楚王陵虽遭盗掘,但内墓道的三间耳室未遭扰动。墓中总计出土 2000 余件(套)遗物,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陶器、骨器等。玉器共出土 200 多件,包括丧葬、礼仪、装饰、及生活用玉等方面。丧葬用玉包括玉衣、玉璧、镶玉木棺、玉板等;礼仪用玉包括玉戈、螭龙玉饰等;装饰用玉包括玉璧、玉璜、玉环、龙形佩、玉冲牙、心形佩、玉觽、玉舞人、玉剑饰等;生活用玉包括卮、高足杯、玉枕、玉带钩等。其中最著名者当属金缕玉衣。

IMG_20250206_160738.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

IMG_20250206_155515.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螭虎纹玉饰

IMG_20250206_161054.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枕饰

楚王金缕玉衣长 1.76 米,使用 4248 片和田青玉,金丝重 1576 克,是国内出土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玉片加工展现惊人精度:四角钻孔直径 0.8~1.2 毫米,孔距误差不超过 0.1 毫米,部分玉片厚度仅 2 毫米。编缀工艺采用“十字交叉”与“鱼鳞叠压”双重技法,关节处设置活动金环。陪葬的玉璜、玉璧采用“游丝毛雕”技法,在 0.2 毫米的线条间刻出云气纹,需在 20 倍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纹路走向。另外,出土随葬品中的精品还有显示王者风范的赤金带扣、“月如水,声如磬,万里无云”的玉耳杯、“沧海月明珠有泪”的走盘珠等。这批随葬品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

IMG_20250206_161433.jpg

狮子山楚王陵外藏坑的兵马俑行列

武库出土的 4.5 吨青铜兵器,构成完整的楚国军备体系: 2148 件铜弩机采用标准化生产,部件可互换;铍、铩等长柄刺兵的长度统一为 2.8 米,与秦始皇陵出土兵器规格一致; 56 件带“楚中尉”“楚司马”铭文的铜戟,印证了《汉书》记载的楚国军事职官系统。在骑兵甲片中发现高锡青铜(含锡量 22 %),其硬度达到HRC 38 ,接近现代装甲钢水平。

IMG_20250206_155727.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豹形石镇

IMG_20250206_144609.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草原风格的金带具

出土文物中含有跨地域文明交流证据,如玉衣玉料经同位素检测源自新疆和田;银器检测出含锑达 5 %,与阿富汗巴达赫尚锑矿特征相符;漆器残片中发现印度洋海贝粉成分。这些发现将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时间至少前推至西汉文景时期。而带有希腊化风格的银扣饰、草原特色的金带具则构成欧亚大陆早期物质文化交流的珍贵物证。

说说西汉楚王这一支

古城徐州自古为经济发达地域之一。这里东临大海,西控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楚汉相争期间,汉高祖刘邦曾封大将韩信为楚王。刘邦称帝第二年,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就是今徐州市,管辖薛郡、东海等 36 县。西汉一朝共封十二代楚王。第一代楚元王刘交在位 23 年,第二代楚夷王刘郢客在位 4 年,第三代楚王刘戊在位 20 年,第四代楚文王刘礼在位四年,第五代楚安王刘道在位 22 年,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在位 14 年,第七代楚节王刘纯在位 16 年,第八代楚王刘延寿在位 32 年,随后国除。到公元前 51 年,宣帝把自己的儿子定陶王刘嚣派来徐州作了第九代楚王,后又传三代,至王莽时灭国。十二代楚王中,前八代为刘交及其子孙,后四代为刘邦世系。

IMG_20250206_153019.jpg

西汉前期楚国疆域图

这里重点说刘戊。他是第一代楚王刘交的孙子,二代楚王刘郢客之子,前 174 年继位。这个人生性淫暴,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大丧期间,他也敢跑到皇宫里与宫女淫乱,被人告发。汉景帝三年(前 154 ),刘戊联合吴国、赵国、济南国、菑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发动七国之乱。叛乱在前154年被周亚夫平定,刘戊自杀。乱平后,汉景帝仍同意按王爷规格将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此后楚国本应改置为郡,但景帝不忍绝楚元王之祀,故立平陆侯刘礼为楚王。传四代,到刘延寿即位后,又与广陵王刘胥交结,并怂恿其觊觎帝位,为人告发,因而自杀,楚国也被废除。

IMG_20250206_154259.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萧”铭铜鼎

IMG_20250206_155424.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龙纹青玉璧

IMG_20250206_155454.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出廓大玉珩

IMG_20250206_155944.jpg

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S形玉龙佩

说到这里,就需要谈到狮子山楚王陵的墓主了。王陵未完成的耳室与粗糙的凿痕,暗示着陵墓工程是被突然中止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棺材本应放在后室正中的地方,但现状是放在甬道东面的棺床之上,显示墓主并非寿终正寝,墓葬营建没有完工。墓中出土器物是西汉早期的风格,结合陪葬坑出土的“楚十五年”纪年铜器,考古学家推断墓主为第三代楚王刘戊。刘戊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自杀的史实,与墓葬中仓促下葬的迹象高度吻合,如玉衣金丝成色不一、部分玉片未抛光、墓室彩绘未完成,这些细节构成了解读西汉削藩政策的历史切片。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