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心理问答|在透明的孤独里,触摸生活的温度

经观智讯 关注 2025-04-16 08:21

韩明丽/文 读者来信: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写下这封信,试图梳理自己长久以来的困惑。或许您会觉得矛盾——我出身条件优渥,父母事业有成,物质生活从未匮乏;他们忙于工作,我的学业全靠补习班和自我驱动,连与父母争吵的契机都不存在。按理说,我本该是同龄人羡慕的对象,但为何厌学情绪与抑郁状态却如影随形?

最近与朋友倾诉时,我才意识到问题根源。父母无意间传递的观念让我始终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他们常感叹规则不过是"制定者的游戏",那些道德规范、社会秩序如同上帝视角的旁观者制定的剧本,逼迫我们这些棋子疲于奔命。这种认知让我过早看穿了生活的荒诞本质——当同伴还在为分数拼搏时,我却已洞悉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场精心编排的闹剧;当同龄人相信努力改变命运时,我却深知阶层壁垒早已固化如山。

您问我既看透本质,为何不能超然物外?这正是我的痛苦所在。我并非圣人,无法做到彻底的犬儒主义。我既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单纯地追逐目标,又无力打破这无形的牢笼。每日在补习班与家之间机械往返时,总感觉自己的灵魂被困在透明的玻璃罩里,既看得到外界的喧嚣,又触摸不到真实的温度。这种清醒的绝望感,比无知的忙碌更令人窒息。

此刻写下这些文字,连我自己都觉得可笑——一个被宠溺的少年在无病呻吟。可这份孤独感如影随形,我既不愿成为规则的囚徒,又无法摆脱这副枷锁。咨询师,我该如何在看透真相后,重新找回继续前行的勇气?

小灰灰


回信:

读完你的信,感到你被一种“清醒而孤独”的感觉笼罩着——明明看着世界热热闹闹,自己却像隔着一层玻璃,摸不到真实的温度。你说自己“过早看透”生活的荒诞,却又困在其中无处可逃,这种矛盾感其实很多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

你的父母把规则比作游戏,当你接受了这个概念,就会觉得无力又无奈,这种感觉特别像被装进透明玻璃罩——明明看得见外界的热闹,却摸不到真实的温度。很多人在意识到生活并非“理所当然”时,都会经历这样的迷茫:如果一切规则本质上都是人为设定的游戏,那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其实,这种思考本身就很珍贵,说明你在用自己的眼睛重新认识世界。但有时候,过度盯着“荒诞”反而会让我们掉进“意义的漩涡”,好像做什么都没劲儿。别担心,这不是死胡同,我们可以慢慢找到出口。

我想给你分享两个例子,或许能给你一点启发。

第一个是前两年看的电影《心灵奇旅》,里面有个乔伊老师,乔伊是个中学音乐老师,心里憋着个爵士乐手的梦,却总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每天重复上课、下班,梦想遥不可及,连自己都怀疑是不是选错了路。

一次意外,他来到“生之来处”,遇到拒绝投胎的灵魂22号。22觉得人间没意思,乔伊却拼命想说服它:“生活有好多美好的事啊!”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反而被点醒了——原来意义不是提前写好的剧本,而是藏在每个“活着”的瞬间里:走在街上闻到的面包香,弹琴时手指触到琴键的震动,甚至是不小心踩进啪嗒啪嗒的水花……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都在悄悄给生活“上色”。

后来乔伊回到现实,不再执着于“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而是享受每一次演奏的当下。你看,当我们把目光从“意义本身”移到“体验本身”,荒诞感就会慢慢松动,因为生活的意义,是我们自己一边走一边写出来的。

第二个来自最近看过的一本书,《在变化的世界,稳稳地活》,在书里,岸见一郎说,要和生活“重新认识”,意义感不是外界贴的标签,而是我们和生活、和他人、和自己的“互动方式”。

作为学生,你可能觉得被各种规则和“别人的经验”,包括“父母的经验”包围,像戴着别人的眼镜看世界。但其实,你可以试着把这些“别人的东西”当作认识世界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你可以每天留3分钟,看看教室窗外的树——今天叶子有没有新冒的嫩芽?阳光透过叶子的影子在墙上怎么晃?这些小事会让你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真的“活着”,在和这个世界交换呼吸。

或者找同学随便聊聊,不用聊多深刻的话题,就说说中午食堂的菜、最近追的剧,甚至一起吐槽作业太多。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往往就藏在这些没什么目的的对话里,会让你觉得“哦,原来我不是孤岛”。

就连学习这件事,也可以换个视角:比如数学公式,与其想“必须考高分”,不如试试把它当成解谜游戏——这个公式到底怎么来的?能解开什么现实里的问题?当你开始好奇,规则就不再是束缚,而是你探索世界的工具。

岸见一郎还说,允许自己有“卡住”的时候。就像爬山,谁都有累得想坐下来歇会儿的时候,但歇够了再起身,你会发现自己对山的感觉又不一样了。成长不是直线冲刺,而是边走边调整呼吸的过程。

你问怎么找回勇气?其实勇气早就藏在你心里啦——是你愿意写下这些困惑的真诚,真诚面对困难,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

别逼自己一定要“看透一切”或者“立刻好起来”,允许自己既清醒又偶尔脆弱,既会吐槽世界的荒诞又能为一朵花开心动,这种“矛盾”恰恰是你独一无二的视角呀。

你看,那些曾让你觉得是“枷锁”的东西,说不定哪天就会变成你丈量世界的标尺——因为只有真正触碰过“束缚”的人,才能更清楚自己想往哪个方向走。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韩明丽】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