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路虎、奥迪等反击 全球多家车企按下出口美国“暂停键”

刘晓林2025-04-10 09:43

刘晓林/文 美国关税风暴席卷全球,作为大宗贸易代表的汽车业所受到的扰动备受关注。加拿大已宣布,自4月9日起,正式启动对美国汽车对等征收25%关税措施,涵盖所有不符合“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美墨加协定)的美国进口汽车。

同时,继捷豹路虎暂停出口美国业务、Stellantis汽车集团暂停墨西哥和加拿大工厂的生产后,德国豪华车制造商奥迪也暂停对美国出口业务,宣布将以在美国的现有库存车,维持未来两个月的美国市场需求。

此外,特斯拉CEO马斯克发声反对、欧盟表示在筹谋反制之策、拉美国家反应强烈、日韩谋求优惠政策……针对美国实施的汽车关税,全球各利益相关方的对策近期快速更新。有行业预测认为,未来一至两个月内,世界多国将与美国就汽车关税展开交锋和斡旋,不排除将有更多汽车企业暂停出口美国业务。在存量进口车“奇货可居”的情况下,美国国内汽车市场将出现剧烈波动。

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破坏力正在促使全球车企重新审视产业链布局的安全性,新的投资趋势或将呈现。

汽车业已经历近百年的全球化发展,目前没有任何一辆车能够做到所有零部件都产自同一个国家,即使是核心部件也难以实现。2024年数据显示,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单一汽车市场和最大的汽车进口国,加征关税将作用于全球近1/10的汽车销量,多国的反击将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汽车行业的共识是,特朗普的首要狙击对象是中国汽车,但最先“受害”的很可能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美国本土企业和经销商,此外对欧洲和日韩的汽车制造商的冲击也十分巨大。相比之下,中国汽车业的回旋空间反而更大。

对全球1/10的新车加税

4月3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实施对进口汽车及轻型卡车征收25%关税的政策。结合过去几年美国对进口汽车多次实施的加税政策,目前美国汽车关税政策的底层框架是:一,普遍加征25%关税,覆盖所有进口乘用车(轿车和SUV等)、轻型卡车及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电气系统),自5月3日起,关税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其他核心部件;二,税率叠加:原有最惠国税率(MFN)基础上叠加25%,其中乘用车MFN税率从2.5%升至27.5%。三,例外条款: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原产地规则的汽车,其美国本土含量部分可豁免关税,但非美国成分仍需缴纳25%。

叠加针对特定国家的高额附加税后,目前美国对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具体税率为:中国叠加301调查(25%)、芬太尼相关关税(10%)、新汽车关税(25%)后,汽车及零部件平均税率高达70%以上;欧盟与日本的汽车关税升至27.7%;加拿大与墨西哥所产汽车适用以上第三条“例外条款”,但若不符合条件,叠加芬太尼关税后税率超过50%。

从全球汽车关税演变的历史来看,美国此次加征关税之举,回到了几十年前全球汽车业发展之初的贸易保护阶段。特朗普意欲逼迫所有汽车制造商在美国投资生产,提高美国本土零部件比例(如USMCA规定的75%区域价值含量),推动“制造业回流”。这相当于重新打造美国汽车产业。同时,特朗普希望减少贸易逆差,汽车行业是美国最大贸易逆差领域,2024年逆差达2389亿美元。

2024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为8900万辆,中国以3143.6万辆的销量连续16年保持全球第一,美国以1594万辆位居第二。美国2024年进口汽车约800万辆,占其全年销量的一半,占全球进口车的近1/3。美国汽车关税新政将影响每年价值逾4600亿美元的进口业务。

美国关税一旦固定化,必将重创多国汽车业。但汽车业全球化的不可逆、重塑产业链的复杂度以及投资的长周期,都将成为美国汽车关税在现实中落地的阻力,汽车产业链的国际分工在过去几十年不断细化、完善和成熟,已形成稳固、复杂的利益链条和商业模式。

美国本土车企就是全球化的先锋。早在1911年,福特汽车就在北美之外建立了第一家汽车工厂,通用汽车在50年前进入快速全球化布局阶段,目前在美国销售的通用汽车有一半都是进口自全球各地。因此,加征汽车关税,美国本土企业同样深受影响。

汽车城底特律的落败,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丧失竞争优势的写照。美国进口车多产自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是汽车产业链布局所遵从的成本最低原则和近地原则的体现。

反制与妥协 各国紧急应对

美国加征关税严重打击了美国在汽车领域的“盟友”,向美国输出汽车最多的是墨西哥和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则是美国进口汽车品牌的主要来源地。

作为汽车产品中分别有近六成和近八成都外销至美国的“邻居”,墨西哥和加拿大手握“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美墨加协定),目前已经开始寻找新对策。加拿大动作迅速,4月7日向世贸组织提出在争端解决机制下进行磋商的请求,声称特朗普的关税措施不符合美国在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多项条款下承担的义务。4月8日,加拿大宣布对美国进口车对等征收25%关税,同时宣布将对汽车生产商实施减免方案,以激励汽车生产商在加拿大的生产和投资。

墨西哥同样准备开拓新路径,以抵消美国关税的负面影响。墨西哥雇主联合会发表声明称,墨西哥“当务之急”是加强国内市场,实现墨西哥出口目的地的多样化,以减少对本土经济和就业的影响。

美洲之外的多国也在迅速调整措施适应美国关税新政。其中,越南宣布大幅度下调汽车关税,作为低成本生产国,越南过去几年成为汽车业的热门投资地。而作为在美国进行最多汽车业投资、出口大量汽车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则正在积极争取豁免待遇。

4月8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已和韩国代理总统洙进行了通话,讨论了包括关税在内的诸多合作,他透露,韩国的高层团队已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在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前一天,现代汽车集团就已宣布:未来三年将在美国投资210亿美元。其中,汽车生产领域投资额86亿美元,零部件、物流、钢铁领域投资额61亿美元,未来产业及能源领域投资额63亿美元。

作为美国进口车的大“金主”,欧盟正在努力维持冷静姿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有强有力的反制计划,必要时将反击美国关税政策。但与中国的坚决反制不同,通过协商来解决仍是欧盟的首要选择。值得注意的是,此事或将促使欧盟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作为主要对美出口国,英国在4月6日宣布新的汽车行业保护措施,延长汽车制造商可出售混合动力车的时限,并减轻对未能如期实现电动化目标的车企的处罚。英国国内正面临着电动车目标过高将导致失业以及车企投资压力过大的争议,虽然美国仅向英国加征10%的基准“对等关税”,但这同样给英国汽车业的转型带来空前压力。美国是英国在欧盟之外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有分析称,美国关税新政将直接危及英国汽车产业链上多达2.5万个工作岗位。

多家车企按下“暂停键”

由于特朗普对加征汽车关税未留下过渡期,全球汽车制造商都不得不开始快速拟定对策。作为最先对美国汽车关税新政作出反应的车企,英国汽车品牌捷豹路虎宣布暂停向美国出口汽车一个月,称正探讨如何减轻关税带来的成本影响。美国是捷豹路虎的最大出口国,在美销量占捷豹路虎全年总销量的1/4。

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的行动更果决,宣布由于特朗普关税政策对行业产生了严重影响,他们决定裁掉五家美国工厂的900名员工,并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装配厂分别停产半个月和一个月。Stellantis集团由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和美国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FCA)合并而来,旗下包含克莱斯勒、吉普、道奇、Ram等多个美国品牌。

奥迪成为首个对美汽车关税作出应对的德国车企。据悉,所有在4月2日之后运抵美国的车辆将被暂时扣留,这些车需要按照新的税率缴纳高额关税。奥迪称目前在美国经销商处的库存车辆有3.7万辆,预期将满足两个月的市场需求。大众汽车集团虽然在两年前就开始增加在美国的投资,但其汽车产能投资的周期仍未能赶上特朗普的关税落地速度。据悉,大众美国公司已决定,对在美国境外组装车辆增加进口费收费,并已停止通过铁路将墨西哥制造的车辆运往美国。

当前几乎所有的行业分析都认为,长远看来,美国本土车企会同样将在关税风暴中受挫。短期看,福特汽车或坐收利好,由于其80%的美国销售车辆为本土生产,因此所受冲击较小,不过其进口汽车零部件也面临高额关税风险。通用和克莱斯勒在美销售的近一半车辆来自进口,将承受成本上涨压力。

日韩车企的态度则偏向观望。丰田宣布不涨价,自己消化关税增加的成本。包括本田、马自达、现代起亚在内的日韩车企,普遍采用暂不涨价、观望事态发展的态度,同时敦促政府间进行协商,积极申请关税豁免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基本没有汽车出口到美国,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几乎不受美国汽车关税的影响,但零部件和其他汽车类产品方面的影响仍在评估中。牛摩网创始人锐园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摩托车出口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欧日高端品牌,他们在美国的售价更贵,而中国品牌有望抓取低端化消费的机会。

未来两个月:交锋和斡旋

特朗普加征汽车关税的影响已在购车环节显现。在加征关税将引发车价上涨的预期下,今年3月,美国乘用车新车销量已创下近年来的新高,同比增长11%至161万辆。未来,在更多车企暂停对美国出口的预期下,美国国内汽车价格的上涨幅度可能远超与25%关税直接相关的成本增加。综合多家行业机构的预期,美国新车价格预计上涨4000美元—10000美元,二手车价格同步攀升,工薪阶层购车选择将大幅减少。

目前,除了中国以坚决的态度迅速实施了反制措施外,其他多数国家皆采取先争取协商,同时准备反制措施的对策。主流观点仍认为,不排除特朗普“永久加征汽车关税”是迂回策略,目前所公布关税是其谈判筹码,最终关税将由谈判结果决定。

长远来看,如果新关税在超出斡旋周期后仍无法松动,尤其是在零部件关税实施后,车企将缩减产品供应,美国汽车市场将呈现供货紧缺、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消费者也将观望或放弃购车需求,美国国内汽车销量将走低,也将导致美国汽车市场陷入"成本飙升-需求萎缩"的恶性循环。

美国粗暴的关税政策的破坏性在未来将不断显现出来。美国及全球汽车产业链将被迫打破现有格局并重组。但有美国经济学家已发出质疑,是否有足够的美国人愿意回到生产线上做基础工作。

多家车企在美国大门前止住脚步,标志着基于“成本-效率”的汽车全球化分工体系和自由贸易体系已暂停。全球汽车产业或将形成“区域化供应链”,由美国主导的北美市场与由中国和欧盟主导的市场将进一步割裂,车企将重新考虑布局策略。

行业产业报道部主任
关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行业性事件、企业动态;全程记录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端、升温、爆发,以及每一次新技术浪潮;对自动驾驶、造车新势力、汽车行业投资、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以及汽车产业政策变动进行持续性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