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的力量

韩明丽2025-04-10 08:27

韩明丽/文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否往往取决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然而,许多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向孩子道歉,有时是修复亲子关系、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关键一步。

还记得咱们前面说过的小凡的故事吧。小凡本来学习状态不错,可是爸爸在他考试前几个月,拍着胸脯说,能通过关系把他送进市重点高中。小凡听信了爸爸的话,学习的劲头一下松懈下来。最后,小凡考试没考好,爸爸也没能把他送进市重点,他只能去三四线城市的一中上学。那学校管理特别严格,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得起床,还得跑操,小凡直接就不去上学了。

小凡的妈妈为了让他重新回到学校,想尽了办法。她甚至让他去国际部试读了两个月,可小凡还是不适应,又回了家。回到家后,小凡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戴着耳机,把音乐声音开得特别大,白天几乎不出门。妈妈说,这孩子都一两周没出门了,连卧室门都不出。她想跟孩子说说话,可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一切都关闭了“大门”。

“我都怕他从早到晚的不出门,万一饿死了咋办。”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只能把自己卧室门关上,在厨房留点吃的,希望他饿了会自己去拿点吃的,自己的卧室门关着,他也不用怕见到爸妈感觉“自己失了气节似的”。

妈妈说,有时候东西被拿走吃掉一点,有时候却完全没动。这可把妈妈急坏了,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这种僵持的局面下,小凡的妈妈开始反思:孩子到底在跟谁较劲呢?她突然意识到,小凡的反抗可能是因为对爸爸的不满。爸爸当初的承诺没兑现,不仅影响了小凡的学业,还在他到新学校后遇到困难时,没有给予支持,反而指责他娇气,说别的孩子都能适应,为什么他就不行。这种指责无疑加剧了小凡的抵触情绪,让他觉得自己被误解,被忽视。

我问小凡的妈妈,要是换作是你,你会不会对父亲生气?她毫不犹豫地说:“肯定生气!”那怎么才能让小凡心中的这股气消散,让他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爸爸需要向他道歉。小凡的妈妈也觉得,爸爸欠孩子一个道歉。可一开始,爸爸坚决不愿意迈出这一步。他认为,孩子不去上学,就是怕吃苦,所以故意找理由;二是孩子不能被惯着,否则将来会越来越不听话。他坚持自己小时候就是被这样教育的,也没啥问题。在他看来,孩子这么大了,就敢跟自己较劲,要是再大一点,那还得了?可小凡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略定力”,一个月不出门的坚持,最终让爸爸顶不住了。

爸爸最终写了一封信,从门缝里塞进了小凡的房间。妈妈说,孩子看完信后,虽然没有立刻开门,但第二天早上,他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主动出来和大家一起吃饭了。他还很随意地提到,打算回学校看看,让家里帮他准备一些衣服等物品。那爸爸在信里到底写了什么呢?其实,爸爸在信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意识到,一开始,当孩子还在努力学习时,自己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而不是通过显示自己的人脉和能力来否定孩子的努力。当事情没办成,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时,自己没有及时向孩子道歉;当孩子在新学校遇到困难时,自己也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去帮助孩子分析困难,迎接新的挑战,反而一味地指责孩子。这些行为无疑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了孩子的反抗。

其实啊,像小凡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小,不懂事,犯了错就应该批评,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责怪孩子。可你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们也会有委屈和不满。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孩子道歉时,孩子心中的那道坎儿就可能被跨越,亲子关系也能够重新回到正轨。

再看看小青的经历。小青爸爸的道歉发生在小青休学一个月之后。其实在这之前,爸爸每次出现在小青面前,都带着讨好的神情,可小青却总是冷着脸,和爸爸保持着很远的距离,就好像爸爸是一个会伤人的危险物品,他必须躲得远远的才能保护自己。爸爸坦言,跟孩子道歉这件事,真的让他难以启齿。在他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家长总是高高在上,向孩子道歉,他心里这道坎儿过不去,脸上也觉得挂不住。为了能顺利道歉,他还让孩子妈妈先去“打圆场”。妈妈先跟小青说:“你爸爸这几天总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就想当面给你道个歉。”得到小青许可后,爸爸才郑重其事地和小青进行了一次正式道歉。爸爸诚恳地告诉小青,在孩子学业的重大问题上,自己没征求他的意见,就擅自安排他去外地学校上学,还总提花了多少钱、托了多少关系,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当孩子向自己求助时,自己不仅不耐烦,还没给予应有的支持。爸爸懊悔地说:“这些都是我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做得特别不对的地方。”爸爸还表示,当他设身处地站在小青的角度思考时,才惊觉自己所谓的“为孩子好”,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来没真正考虑过孩子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痛苦。他对小青说:“就看在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的份上,原谅我这个新手,以后我会学着怎么更好地当爸爸,你也可以把你希望我怎么做,都告诉我们。” 神奇的是,从爸爸道歉之后,小青的状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起来。

心理学里有个“情感账户”理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一次忽视都是账户透支,每一次道歉都是存款注入。当账户赤字达到临界点,关系就会陷入“情感破产”。而父亲的道歉,正是让账户重新运转的关键。

上面的案例,给我们很多启示。当孩子被突然抛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又得不到情感支持时,他们的心理资源就像被抽干的蓄水池。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反抗其实是一种生存策略。他们用看似极端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我的感受很重要!”就像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当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反而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

小凡父亲的那封道歉信,本质上是重建心理契约的过程。他承认了自己的越界行为,归还了属于孩子的选择权,这正是打破“权力斗争”的关键。

那怎么才能让道歉真正起到作用呢?根据咨询经验,我总结出家长道歉的“三步魔法”:

第一步,情境还原。就是要具体描述事件经过,不能含糊其辞。比如:“上次你说不想转学,我却坚持让你去外地读书。”

第二步,感受共鸣。就是要用“我猜想你当时可能……”这样的句式表达理解。比如:“我猜想你当时一定觉得很无助,甚至有些被背叛的感觉。”

第三步,行为承诺。就是要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比如:“以后遇到重要决定,我会提前和你商量,尊重你的意见。”

这种结构化的道歉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符合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A(事件)→ B(信念)→ C(情绪)。通过改变家长对事件的解读方式,进而影响孩子的情绪反应。

很多家长可能觉得,道歉是软弱的表现,其实恰恰相反。道歉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体现。它不仅能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委屈,还能重新建立起对家长的信任,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当家长说出“我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时,其实是在传递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成长型思维,父母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爱孩子;二是平等关系,我们是共同成长的伙伴,而非上下级。这种认知转变,往往能成为亲子关系升级的契机。

写在最后:道歉不是终点,而是新关系的起点。在咨询室的落地窗前,我见证过太多这样的时刻:父母颤抖着说出“对不起”,孩子眼中的冰川开始融化。那些曾经剑拔弩张的场面,最终都化作相拥而泣的温暖。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想对所有父母说:当你准备好放下“父母权威”的铠甲,用真实的自我与孩子对话时,你会发现,道歉不是认输,而是赢得孩子心灵的入场券。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派来的心理老师,他们用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而那句迟到的“对不起”,正是打开成长之门的金钥匙。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韩明丽】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