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财报发布正在进行中,国内最大的三家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中国南方航空和中国东方航空率先交出成绩单。尽管仍旧没能扭亏为盈,但三大航的亏损额都较去年大幅削减。
2024年,三大航司营业收入共4730.43亿元,归母净亏损合计为61.59亿元,较去年大幅减亏72.86亿元。其中国航的亏损额最小,仅亏2.37亿元,南航与东航以16.9亿元和42.26亿元排名其后。
如要细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三大航的亏损额则要多几十亿元,总计亏损达到114.7亿元。
反观海外主流航司,目前大多发布大幅盈利的喜报。三大航已经身陷亏损泥沼数年,究竟哪家航司业绩是真正在好转,经营卓有成效?
亏损的数字游戏
过去一年,民航市场受旺盛的经济活动和旅游需求影响,复苏明显,根据民航局披露的数据,2024年全行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485.2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7.3亿人次、货邮运输量898.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5%、17.9%、22.1%,较2019年分别增长14.8%、10.6%、19.3%。大环境强力回暖的情况下,三大航去年的营收也都相当可观,南航、国航和东航去年营收分别达1742.24亿元、1667亿元、1321.1亿元,同比增长为9%、18%、16%。
营收虽然涨了不少,各航司却仍在亏损。尤其是扣除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联的收支款项后,真正能反映航司们盈利能力的归母扣非净利润这一栏,三大航表现明显要差得多,国航亏损额25.39亿元,南航亏损达39.48亿元,东航更是亏损49.83亿元。因此三家航司总计亏损超过114亿元,仍在近百家央企里业绩垫底。
细分各季度的业绩表现,尽管第三季度各航司都大赚了一笔,第四季度的低迷又将各航司的业绩打回原形,比如东航第四季度亏损额高达40.88亿元,南航也亏了36.61亿元,国航略好些,只亏了15.99亿元。
评估三大航营收与利润谁的表现更好?那么需剔除一些特殊事项,让三大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值得一提的是,三大航利润表里,东航的最没有“水分”。国航最大的利润来源,竟然是其对香港国泰航空的投资,去年国泰航空大赚88.01亿元,国航所持有的29.98%的股权投资为其带来24.99亿元的收益。倘若剔除这一项,国航的亏损额也将陡增。
相比之下,南航恐怕会更难看些,今年2月,南航物流突然中止IPO,因此南航在今年年报中依旧并表南航物流的业绩,后者为南航贡献了42亿元的利润,而国航与东航的货运物流业务早已剥离,并未享受相同的红利。倘若让三大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剥离南航物流的业绩,则南航的亏损额将高达58.9亿元,实际领跑三大航。
成本控制谁最强?
利润表最容易粉饰,经营数据才更直观展现各航司真实的经营能力。精细化管理首要便是看控成本能力。
国航2024年营业成本为1581.89亿元,同比增加241.74亿元,增幅为18.04%。东航营业成本为1264.98亿元,同比增加140.31亿元,增幅为12.48%。南航营业成本为1595.71亿元,同比增加119.89亿元,增幅为8.12%。
航空公司有四大硬性成本支出,分别是航油、折旧、薪酬和机场起降费。三大航财报显示,国航这四项成本总计1288.26亿元,占总成本81.44%,而南航这四项成本支出总计有1255.3亿元,占比只有78.67%,东航四项成本支出为1076.42亿元,占比高达85.1%。
这些硬性支出中,航油支出是占比最高的大项,国航航油成本同比增加69.95亿元,东航同比增加43.97亿元,南航同比增加29.39亿元。记者注意到,航油支出方面,南航的支出较去年变化最小,国航则比去年增加了14.97%。
而在员工薪酬方面,国航、南航和东航分别支出277.88亿元、239.07亿元和220.82亿元,人均分别为26.48万元、25.3万元和25.92万元,相较下来,国航员工收入更高一些,不过据称东航的绩效一直在向一线员工倾斜,颇受员工欢迎。在市场低迷期,三大航仍然保持着员工薪资稳定,为后续发展稳定根基。
至于对旅客感受最深的餐食成本支出方面,南航、国航和东航分别支出44.06亿元、41.65亿元和42.27亿元,如果按载客量来计算,则人均餐食费用为26.75元、26.81元和30.07元,这一成本支出与疫情前相比相差不大,但是考虑到通胀水平,实际上餐食成本是在缩水。
发展前景看谁?
再看载运量和收益,2024年南航载运量同比增长23.9%,总运载率同比增加4.86%,但每收费客公里收益却降了12.73%。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国航和东航上,国航去年载运量同比增23.8%,每收费客公里收益却降了12.41%,东航载客量同比增21.58%,每收费客公里收益却同比下降13.66%。
这一情况便是典型的“旺丁不旺财”,造成这一情况的主因是供应量大增而票价下滑。据悉,全国民航2024年共执行客运航班约550万班,同比增长10.5%。但全年经济舱平均票价同比下降超10%,全年客公里平均收益水平同比下降12.5%。
让行业警惕的是,航班供应量还会持续上涨。东航预计2025年净增加运力34架,2026年增加51架,2027年增加27架,三年净增加112架。国航则是准备三年净增加115架。南航的飞机则是增加最多,预计三年净增加165架。
也就是说,三年后三大航将净增加392架飞机,如果没有足够的国际航线,那国内航线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目前三大航司均在大力开辟国际市场,国航董事长马崇贤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国际运力主要投放在欧洲区域,增投在“一带一路”相关市场。年报指出,去年国航执行“一带一路”相关航线已达65条,涉及29个国家、37个城市,航班量已超过2019年同期。东航则会重点发力亚太、欧美和“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近期,东航已宣布新开上海-阿布扎比、上海-日内瓦、上海-日本松山、西安-伊斯坦布尔等航线。南航也将增加广州-马德里、北京-西安-多哈、乌鲁木齐-广州-吉隆坡、深圳-东京、长沙-东京/新加坡等航线。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高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