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文 4月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正式发布了由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三大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金融纠纷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未来三年的战略目标:夯实金融纠纷调解各项工作基础,拓展金融纠纷调解功能作用,提升金融纠纷调解工作整体效能,基本实现金融纠纷调解制度完备精细、金融纠纷调解组织规范专业、金融纠纷调解渠道畅通高效、各方参与金融纠纷调解工作主动充分、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提升的工作格局。
金融监管部门对消费者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高度。针对金融市场中潜藏的金融黑灰产问题,《意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金融黑灰产,这一金融市场中的暗流,通常涉及金融信息窃取、洗钱、金融欺诈、非法维权、代理退保、恶性催收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已成为扰乱金融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隐患。其中,“代理维权”乱象更是金融黑灰产的典型代表。不法分子利用金融消费者维权心切,以“代理维权”为幌子,实则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造成了广泛的社会负面影响。
为此,《意见》明确要求,金融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金融领域“代理维权”乱象的联合整治,强化金融纠纷源头治理。这将有助于从源头上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减少因制度漏洞和管理不善导致的金融纠纷,进而削弱金融黑灰产的滋生土壤。通过建立完善金融纠纷调解机制,能够有效挤压金融黑灰产的生存空间,减少消费者因纠纷解决困难而被黑灰产利用的可能性。同时,多方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将进一步形成打击金融黑灰产的合力,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金融黑灰产猖獗
金融黑灰产的活动形式日益复杂,已从传统的非法代理维权、反催收等行为,扩散至有组织逃废债、恶意投诉、征信修复、非法代理退保、电信网络诈骗等领域。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实施精准引流,编造“28万亿清零全民负债”“信用卡房贷不用还,还能赚上亿”等煽动性话术,通过曲解政策、制造煽动性话术等手段,诱导消费者陷入虚假承诺的陷阱。这些行为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还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行为对信用体系造成了重大损害,侵蚀了金融市场的信任基础,并对社会诚信文化造成深远冲击。
近年来,金融黑灰产呈现高发趋势。自2019年起,消费信贷领域,尤其是银行信用卡行业,开始涌现出“代理维权”“债务优化”“非法代理投诉”等金融黑灰产现象。这些现象不仅迅速蔓延,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上下游分工明确的完整产业链。这些团伙精准瞄准消费者还款困难和还款意愿降低的弱点,通过引导和教唆消费者进行非法征信修复等手段,从中谋取非法经济利益。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阻碍了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安定因素,亟待多方协同治理以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性。
2024年11月,马上消费、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显示,自2021年起金融黑灰产快速发展,增长了10倍之多,造成财产损失达百亿元级。
2024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科技安全攻防实验室发布的《2023网络金融黑产研究报告》指出,2023年针对银行营销活动的黑产行为活跃。具体表现为黑产线报数量、接码数量以及黑产从业人员规模等关键指标仍处于高位。其中,黑产线报数量作为衡量黑产关注度的直接指标,2023年,针对银行业的黑产线报数量高达52.8万条,日均超过700条。这些线报内容主要集中在探讨如何针对银行业务及营销活动实施攻击,显示出黑产对银行领域的持续关注和潜在威胁。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银行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风险防控和打击力度。以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为例,2023年,该中心累计梳理排查涉金融黑灰产线索数十万条,有效识别和阻断了多条黑产链条。进入2024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针对非法职业代理投诉,协助执法部门刑事立案20起,行政立案8起,数十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通过银行精准梳理线索、积极配合调查,执法部门成功捣毁了多个覆盖全国范围的金融黑灰产网络,有效遏制了黑灰产活动的蔓延,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消费者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治理难点何在?
防范和打击黑灰产已成为监管部门和金融行业的共识。为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我国在多个监管部门协同下,正构建常态化治理金融黑灰产的新机制,并通过完善催收标准、加强数据共享等手段持续强化打击力度。
早在2022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投诉问题整治的通知》,明确指出需严厉打击非法代理黑灰产活动,严肃查处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征信异议投诉咨询、代理”等名义实施诈骗、严重扰乱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法分子。
2023年7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于“催收国家标准研制和联合应对黑灰产侵扰工作机制建设”工作会议上,介绍了《互联网金融领域严重影响从业机构正常运营的代理维权活动应对指南》的起草进展,并提出了联合应对黑灰产侵扰工作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计划。
同年8月,该协会进一步发布了《关于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协同、维护行业正常秩序的倡议》,号召组织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从业机构共同抵御黑灰产的侵害。倡议强调,从业机构应切实贯彻负责任金融的理念,履行反黑灰产的主体职责和社会责任,积极站在反黑灰产斗争的前沿。该倡议一经发出,便得到了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随着一系列政策和倡议的出台,金融行业对黑灰产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黑灰产活动依然猖獗,给金融消费者和行业稳定带来了持续威胁。为了进一步强化打击效果,提升整治效率,监管部门认识到需要更加紧密地协同合作,形成更加有力的打击合力。
2024年2月,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了《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识别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国银行业应对“代理维权”灰产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向会员单位就“代理维权”的识别标准征求意见。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修订发布《征信投诉办理规程》,特别针对提供虚假材料、冒名投诉或隐瞒代理关系等情形增加了终止办理条款。
今年3月14日,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联合召开会议,共同部署启动为期六个月的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专项行动。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依法打击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的重要意义,全面加强刑事执法与金融监管部门行政执法协调联动,依法严厉查处金融领域“黑灰产”突出违法犯罪,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坚决维护金融管理秩序,努力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金融高质量发展。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多地积极响应,迅速落实相关工作部署。各地公安机关与金融监管部门密切配合,针对非法代理维权、金融诈骗、恶意投诉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展开重点打击,并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同时,金融机构也主动加强内部风险防控,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从源头防范“黑灰产”渗透。
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公安、司法、金融机构等多方重拳出击,持续推进打击工作。3月27日,由上海市委网信办和上海金融监管局共同指导,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主办的“清朗浦江·2025 金融消保网络治理旬主题日”活动暨“网络金融信息治理行动”动员会在沪举行,活动联合多方力量规范网上金融信息传播,打击网上违法金融活动,各方力量正源源不断汇合,共同破解金融“黑灰产”乱象。这一系列行动标志着我国在金融“黑灰产”治理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海市委网信办表示,将聚焦网上金融信息领域新情况新特点,会同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网上金融信息乱象整治,压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指导平台清理金融领域引流类及诱导性违规信息,从严处置从事非法金融中介、非法荐股等活动账号,加强典型案例曝光及正向宣传引导,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上海金融监管局金融消保处处长牛学成表示,2024年上海金融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整治职业代理人利用互联网平台非法开展宣传的行为,累计封禁账号数千个,有效阻断了非法获客链条。他强调,未来将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进一步强化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同,配合相关部门严格把控网络金融信息,积极清理金融领域的引流类、诱导性等违规信息,并加大对无资质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的网站及账号的处置力度,确保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金融黑灰产的攻击手段和策略日趋智能化和隐蔽化,对全域动态布防构成重大挑战。《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指出,当前治理机制在先进性和应变能力上存在不足,难以有效辨识、分级、控制隐蔽性风险源头及排查隐患。平台黑灰产活动日益频繁,相关账号和平台准入的管控责任落实不足,整治标准和规范体系尚未完善。尽管金融机构已设立安全管理部门,并形成跨机构的自律性组织以协助公安部门治理黑灰产,但仍面临溯源难、取证难等实际问题。
如何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金融黑灰产的猖獗,犹如一颗毒瘤,正严重侵蚀着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其危害性不容小觑。若不予以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金融市场的稳定繁荣将无从谈起,消费者的信任也将被彻底摧毁。
深入剖析当前金融黑灰产治理面临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制度体系存在和新型犯罪手法之间存在“时间差”,尤其是法律规制层面的滞后性。一方面,金融黑灰产活动日益猖獗,却始终缺乏明确的法律定性;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的上位法,导致金融消保工作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尽管各金融监管部门已陆续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性文件,但由于缺乏更高层级的法律规范支撑,实际处置过程中往往面临法律依据不足的困境,制约了执法效能。
可幸的是,在各方的努力下,这种滞后性带来的犯罪者的“安全区”正在被全面挤压,此前,治理金融黑灰产统一监管协调机制初步建立;当前《意见》的出台则标志着我国金融治理进入新阶段,释放出监管体系全面升级的强烈信号。在此背景下,针对《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所指出的政策和理论层面模糊性问题也正在被陆续填补:司法机关正在加大对非法代理投诉行为的打击力度,2023年福建省某案中,黑灰产中介代理维权被定刑敲诈勒索,此前,类似代理维权案被判刑多以诈骗罪定性;中国人民银行修订的《征信投诉办理规程》新增“恶意投诉终止办理”条款,直接切断黑灰产操纵投诉的灰色通道。这种“边堵边打”的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完成,形成“发现即打击”的闭环机制。
“三难”困境正在被逐一击破。金融机构风控体系升级,构建多维度欺诈识别模型,实现从精准识别到有效处置,模糊地带正在被技术证据链填补,逐步明晰新型金融黑灰产行为特征,破解认定难题;《意见》推动的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同步响应,联合办案机制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逐渐消除治理机制中的梗阻,化解协同难题;违法成本正在重构,此类行为定刑为敲诈勒索罪,并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判处相应刑罚,逐步扭转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的局面,解决震慑难题。
《意见》出台只是起点,未来三年将是治理关键期。期待各方共同努力,在立法完善、监管协同、技术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金融市场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