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2024年经营业绩: 稳中求进,共筑金融“新”篇章

2025-03-31 10:06

3月26日,中国银行发布2024年经营业绩。截至2024年末,集团资产总额35.0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1%;负债总额32.1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0%,业务规模平稳增加。实现营业收入6,328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税后利润2,527亿元,同比增长2.58%,财务效益稳健增长。

中国银行行长张辉在总结2024年经营成果时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低息环境,集团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力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准确把握市场机遇,扎实推进降本增效,集团营收、税后利润都实现了增长。

面对经济转型期的复杂挑战,作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与时代浪潮相向而行,以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以“五篇大文章”为抓手,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不断巩固特色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交出一份稳中求进的成绩单,展现出国有大行的战略定力与创新活力。

稳中有升 新质生产力带来业绩“新”气象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银行依然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健提升。资产负债实现稳健增长,资产总额突破35万亿元,负债总额达到32万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8.11%和8.20%。财务效益稳中有升,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328亿元,同比增长1.38%;税后利润2,527亿元,同比增长2.58%。净息差1.40%,变动幅度预计与主要同业大致相当。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75%,净资产收益率9.50%,成本收入比28.77%,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风险管理有效提升,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1.2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升,拨备覆盖率升至200.60%,资本充足率达到18.76%。

在利率市场化与息差收窄的双重压力下,中国银行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坚持将自身改革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出台《中国银行关于因地制宜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出“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十条”,推动信贷结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为业绩增长注入新动能。

面对传统商业银行产品与新时期创新需求适配性差的问题,中国银行通过“一建体制机制、二促服务升级、三创金融生态”,多措并举,引入集团内外部资源,畅通技术突破、行业应用、产业升级正向循环。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中国银行在2024年信贷投放实现稳中提质,境内人民币贷款实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夯实了全年业绩稳健增长的基础。2024年中国银行集团境内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突破12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约2.47万亿元,增长26.31%;为 10.29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 1.91 万亿元授信支持。同时,制造业、民营企业贷款分别增长16.60%和18.72%,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数智赋能 “科技引擎”开拓新模式

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爆发期,中国银行以"四地多中心"算力基础设施为底座,构建起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智能应用生态,实现经营管理的数字化跃迁。中国银行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坚定落实做好“五篇大文章”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数字金融建设,打造科技创新引擎。

2024年,中国银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数字金融发展根基,科技赋能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强化算力支撑,深入推进“四地多中心”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集团算力规模达6.27万台服务器,云平台总体规模达3.8万台服务器。夯实数据基础,集团数据湖存储规模超29PB,“数据纵横”平台推广实现集团全覆盖,在统一数据平台上用户规模突破24万户。在夯实算力与数据基础上,持续优化模型算法,推进业务试点应用,形成涵盖语音、视觉、知识库、机器人等多个子能力的AI技术体系。

在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实现爆发式发展的时代,中国银行的大模型技术已在总分行落地员工问答、智能研发、报告生成等10余个场景。同时,除大模型技术以外,中国银行积极推进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广,新技术累计覆盖超3000个应用场景,降低运营管理、精准营销、科技研发等领域成本超8万人月。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深刻重塑中国银行业务布局与服务模式。今年1月,中国银行推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专项支持计划,覆盖上游算力基础设施、中游技术创新及下游场景应用,这一布局将纵深推进中国银行科技金融发展新格局。

数字金融也是中国银行在2025年的重要工作规划之一。中国银行积极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加强“业数技”有机融合,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加快建立数据驱动的经营管理新模式。敏捷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提升客户营销、风险管理、经营决策、内部管理等关键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支撑全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引擎。

行稳致远 巩固国际化业务新优势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中国银行的“全球化、国际化”差异化优势更加明显。依托1.15万亿美元境外资产规模优势,持续巩固跨境金融领先地位,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金融支撑。作为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先行者、探路者,中国银行将自身全球化进程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持续发挥外贸外汇专业优势,为推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金融力量。

2024年,中国银行境外机构财务效益稳健增长,集团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全球化的特色优势在财务业务维度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资产规模看,境外机构总资产达到1.15万亿美元,集团占比为22.48%,较上年末提升0.17个百分点。从财务效益看,境外机构实现税前利润111.06亿美元,集团贡献度达26.72%,同比提升4.08个百分点。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银行始终坚持前瞻分析预判,及时调整业务策略,实现了连续平稳运营和机构、人员安全。

同时,在跨境清算、结算、支付便利等关键业务领域,中国银行也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境内机构国际结算量突破4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增长超26%,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1200个,累计授信支持逾 3,720亿美元。助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境内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超26%,担任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增至16家,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量同比增长40%。跨境托管与境外托管规模均保持中资同业第一,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2024年的夏天,外籍游客来华热情不断升温,“China Travel”火遍海外社交媒体,一大批外国博主拍摄发布中国游期间的所见所闻,外籍友人的共同感受是支付更加便利了。这离不开中国银行在支付便利化方面的努力,当前中国银行已在境内布设了2.3万台ATM机支持全球主流银行卡取现,全球超过30家中国银行海外机构提供个人来华支付前置服务。

数字人民币在提升支付便利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银行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业务创新,2024年,推进数字人民币货币桥项目建设,顺利完成二期试点,进入持续运营阶段,试点期间,总行及境内分行、中银香港、泰国子行、阿布扎比分行累计完成交易笔数和金额保持同业领先,成功落地首笔迪拉姆跨境交易。并办理中国新加坡间首笔资本项下数字人民币结算业务。

正如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葛海蛟所言,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银行将聚焦主责主业、坚守初心使命,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干家、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排头兵、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做优做强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行动派,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在服务金融强国建设中开创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经观金融】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