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锐 11月17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等专家学者在论坛发言中分享了关于AI(人工智能)人才培养、AI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看法。
毛军发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大学校长。他提到,国内现在有许多大学都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这种模式短期来看有利于加速推进AI领域的应用人才培养,但可能并不利于领军人才的培养。
毛军发认为,AI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需要基础学科的支持,AI人才培养应该区分应用型人才和领军人才。他举例称,目前,中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算力水平方面的差距有所扩大,但问题可能并不在算力本身,而是因为芯片不行,又或者因为在其他更基础性的学科发展方面不够。
郑南宁则表示,除了本土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人才的引进。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利用国际化、区域联动和产业优势,吸引世界一流的AI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琶洲实验室(即“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副主任陈俊龙亦在发言中提到,2020年琶洲实验室刚成立的时候面临非常困难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方面,国内AI人才稀缺,当时全行业处于“抢人”状态;另一方面,国外引进的人才很多是35岁至45岁之间的中青年专家,需要多方面协调解决家庭成员配套安排等问题。
陈俊龙表示,过去几年,琶洲实验室尝试通过举办“琶洲算法大赛”的方式,吸引国内外AI人才参赛、交流,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
当天,毛军发也谈到自己对AI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他表示,AI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AI+X”(人工智能+行业),另一种是“X+AI”(行业+人工智能),后者在产业化发展中可能更重要。他称,“X+AI”是指由各行各业的企业、企业家对人工智能提出需求,并寻找到相关应用落地。
他称,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当前中国AI研发能力、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两个地区,且各有特色,应加强交流合作。其中,上海在科研实力方面更雄厚,珠三角则是民营经济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更浓。
毛军发建议,大型企业应成立一个AI应用事业部,根据生产、发展需求寻找相应的AI技术应用,以实现更紧密的产业结合。他同时提出,在人工智能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据的来源和隐私性问题,这需要政府层面出面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