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城市能让青年有获得感

蒋继璇2024-11-16 09:08

又是一年秋招季,即将走出校园的青年怀着各自的梦想与希望,准备奔赴心中的理想之城。或是繁华都市,或是古韵水乡,或是塞上边城,或是滨海小镇。面对乡愁与远方,该在哪里落脚扎根?获得感,是青年选择城市的关键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到,要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其中就包括改善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以增强青年的获得感。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在城市中的获得感,既要在物质层面能“看得见、摸得着”,又要回归于精神层面能“感受得到”。

城市能给予青年什么?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文明办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鲜明提出“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城市发展理念,为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提供政策支持。

近年来,不少城市都拿出“真金白银”来吸引青年人才,有的放宽落户政策,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或住房补贴;有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放创业就业补贴资金;有的聚焦青年婚育、托幼、养老等方面需求,出台普惠性支持政策。不断发力,为青年“兜底”工作与生活,解决他们实际困难的青年友好型城市,正在获得青年的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城市”,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三四线城市、县城也在持续推动向青年友好型城市转型,给青年带来更多的获得感。比如湖北郧西聚焦文化、电商等行业,培养关注一批创业就业青年,打造以青年为主的“湖北第一淘宝村”。再如安徽祁门创优青年服务环境、创建毕业生对接平台,依托红茶和中医药两大特色产业,推进建设“数字游民”基地,吸引返乡青年。

青年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能为城市注入全新血液,但也面临着不少困境。城市吸引青年扎根,也应助力青年成长。许多城市为青年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职业培训项目,帮助青年提升技能和知识,将青年发展纳入城市规划,帮助青年在发展成长中实现自我价值。近些年火爆各地的“青年夜校”正是生动写照,随着更多能为青年提供思想启迪、技能锤炼、兴趣拓展、社交联谊的“充电桩”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年不断“充电”发掘自身潜力,实现长足发展。其实,一座城市和青年最好的关系,就是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除了物质层面的支持,青年在城市中的获得感,也离不开精神方面的滋养。当青年扎根于城市,文化就成了最重要的养分之一。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通过挖掘和弘扬城市的本土文化,可以让青年加深对城市的了解,增强城市认同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前不久,“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探访中轴线再度在年轻人中火爆。很多人在触摸北京的一砖一瓦中,感知历史文脉,增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积极加入到宣传、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队伍中。

而各类文化艺术展览、音乐会和体育赛事等,为年轻人提供了工作之余的休闲选择,为青年应对生活挑战增强精神韧性。同时,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满足了青年对文化资源的需求和社交需求,让他们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思想碰撞中得到共鸣和慰藉。用文化的社交属性为青年带来生活色彩和情感依靠,这也是青年获得感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青年获得感的背后,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压力。既有职场上的竞争与挑战,也有生活中的迷茫与困扰,需要社会各方给予更多关注与关爱,尊重与包容。媒体与学术界也一直关心青年成长,中国青年报社制作的直播节目“青春中国·拥Bao未来”之“城市·呼吸”特别节目,就是在探讨青年与城市的话题。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青年的智慧与汗水;而青年的每一项成就,都映射着城市的滋养与支持。重视青年力量,让青年有获得、能获得,才能让城市同发展、共繁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蒋继璇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蒋继璇】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