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写作者,非常幸运。中华几千年伟大文明,近现代百多年独特的文化生态,改革开放数十年敢为创新发展先行者,都是我们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昨天,上海市作家协会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作家孙颙如是感慨。
回望这十年,上海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推出精品力作,努力培养各类文学人才,精心组织各类活动,积极推动对外交流,推进网络文学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上海文学事业取得了崭新业绩。座谈会现场,老中青三代作家结合各自创作经历,畅谈如何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
投身现实主义广阔天地
“十年前,作协开始推进现实主义创作基地的写作计划。这是很好的探索,对作家来说,多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平台。”作家程小莹用“心之所至,素履前往”形容十年来参与的重大创作项目,比如反映公交行业改革历程的非虚构《小扬州,到上海》、聚焦上海出租车行业改革的《故事从那时候开始》、体现上海水上交通历史演变的《船与码头:黄浦江的故事》等,被委托采写的非虚构《我到新疆去》则聚焦上海援疆干部先进事迹。
许多不起眼的人物,与城市基本生态却休戚相关,“文学没有所谓高低贵贱之分,现实主义是个广阔的创作天地。我们唯有真诚。”程小莹说,其实写作是作家与生活、与时代之间的一种互为认知的过程。每一次写作,作家对生活的某个方面、在某个层次、通过某些思考和探求,以自己的叙事方式予以表达,从中得到认同,是作家与生活与时代与人民完成的共同精神谱系。他透露,自己刚完成30万字长篇非虚构《凝视:仁济之方》,围绕有着180年历史的三甲医院,呈现从晚清到上海解放再到改革开放的城市年代故事和医学叙事。
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谈到,在党的诞生地上海,“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系列作品号召作家深耕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如今,沪上老中青三代作家凝心聚力,显示出创作的活力和力量。《千里江山图》《红日》《上海的早晨》《白纸红字》《伟大纪念日》《起来》等一批颇具影响的红色题材作品,从多个视角全景式记录中国共产党人的非凡历程。
上海多部作品在文学长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2014年,滕肖澜的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程德培的《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张新颖的《中国当代文学中沈从文传统的回响》,分别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和文学理论批评奖。《蹉跎岁月》《长恨歌》《繁花》等入选2019年度“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金宇澄的《繁花》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孙甘露《千里江山图》获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2024年,马伯庸《大医》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文学作品被陆续搬上舞台、银幕、荧屏,持续出圈扩大影响力。上海作协副主席杨扬鼓励作家们可拓宽写作门类,“从小说母本出发,可尝试剧本、舞台作品的策划写作,为IP的后续开发延伸打下基础”。
抵达鲜活的城与人
“上海题材,是写之不尽的富矿。”写作历史文化随笔《长河千帆过》的过程中,孙颙对中国近现代转型期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和上海产生交集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越来越多成为作家笔下的灵感或素材。
作家马伯庸还记得,2017年因一次契机注意到上海华山医院原名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是中国红十字会兴建的第一家医院,也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家现代医院。院史馆里每一份老照片、旧文献,都能勾连起中国近现代史大事件和大人物。受此启发,他写下长篇小说《大医》,讲述清末民初中国第一批红十字会医生在乱世中奔走救亡的故事。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引用了清代文学家赵翼的《论诗》。马伯庸认为,这对当下创作很有启示。“无论是写科幻还是历史作品,实际上写的都是当下。只有吃透时代精神,才能写出和当下有共鸣的作品。作为北方人,我写不出像《繁花》这样充满上海风味的作品。我能做的是将上海在近代史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在中国命运转折时期作出的特别贡献凸显出来。以古观今,将现代上海和以前的上海做一个连接。希望接下来的创作也能从更高的角度,将真正的时代精神和上海文化内核结合到一块。”
从与父亲管新生合著长篇小说《百年海上》到原创话剧《暖·光》,再到原创现代淮剧《大洪流》、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作家管燕草回顾十年创作心路,坦言“写作是孤独的事业,但要用心用情构建五彩的精神世界,努力写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作品”。
“我的写作就是为了抵达他者,抵达更多真正的‘人’。”在90后作家三三看来,上海是非常立体而丰富的地方,她希望写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真诚的人,“我从小跟外婆生活在老年人社区,尤其对那些普通的看似没有太多精神生活的人感兴趣,很多个体都值得写。”
上海也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镇。从《北斗星辰》精准呈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历程,《关键路径》聚焦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研发历程,到《垂直起飞》描绘新质生产力中低空经济行业的创业故事,网络作家匪迦感受到网络文学正往主流化和精品化方向发展,多部小说涌动着大国重器独有的力量,“网文也化身文化出海主力军,成为新时代文学的一抹亮色”。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组织带领广大文学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读好用好‘生活’这本大书,运用文学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说,期待作家们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时代,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创造出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佳作。
作者:许旸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李婷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