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惠 “牛肉价格大降价,我一年赔了100多万,天天有人来催债,但实在无钱还债。”62岁的杨飞有40多年的肉牛养殖、屠宰经验,面对当下“跌跌不休”的牛肉行情,他也表示“看不懂了”。
杨飞的养殖场肉牛存栏110头,雇佣3名工人帮衬。他告诉记者,202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牛肉价格开启下跌走势。2024年,牛肉价格到达最近5年的最低位,每头牛亏损高达5000元至6000元。
杨飞的境遇,正是众多中小肉牛养殖户的缩影。由于牛肉价格下降,养殖户们普遍亏损,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为了维持经营,他们不得不忍痛减少养殖规模,甚至考虑转行。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现象:2024年9月,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牛肉平均价格为61.42元/公斤,较2023年同期的71.08元/公斤下跌13.6%,较2022年同期的77.41元/公斤下跌20.7%。
2022年以来,由于中低端牛肉价格内卷严重,且受进口低价产品的影响较大,牛肉价格出现下跌。据中国肉类协会测算,目前,大约有70%养殖中低端肉牛的场户已经陷入亏损。
养殖户普遍亏本
牛肉市场行情走低,让杨飞欠下100多万元的债务。“天天有人上门催债,但我只能继续养牛。价格回升了,才有还欠款的希望。”杨飞说。
当前,养殖场的租赁费、饲料费、人工费等开支大约为每天1000元,其中的饲料费占比就高达70%。
为了继续养牛,杨飞只能靠打零工、捡垃圾来维持开销。巨大的压力使得杨飞近乎每天失眠,身体也出了状况,“每个月药费支出就要1000元”。但在杨飞看来,就算肉牛行情将来变好,一时半会也难以弥补亏空。
山东另一位养殖户王林的养殖场存栏牛50多头,他的生意模式主要是出售活牛。最近两年亏损了60多万元。“养牛30多年,这次牛肉大降价的行情算是比较少见的。”王林说。
王林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养殖端,豆粕和玉米价格有所下降,在自繁自养的情况下,肉牛的饲料成本比前两年有所减少;算上买牛犊、饲料、人工、疫苗等成本,每头肉牛一年的总成本约1.8万元—2万元。在销售端, 目前市场上活牛售价是10元/斤-12元/斤,相比于2019年18元左右的单价,下降了六七成;按照平均1400斤出栏计算,每头牛的亏损约3000元至5000元。
“养一天赔一天。”王林表示,自己养牛一辈子,如今已没有转行的机会,只寄希望于牛肉价格赶紧涨起来,一家人的生计才有希望。
面对牛肉价格持续下降,部分养殖户从开始的惜售观望,逐渐发展为抛售离场,一些养牛户更是开始淘汰母牛。
同强在山东经营着养殖场、屠宰场、鲜肉店等,产业链较齐全,但近两年还是亏了100多万元。在牛肉价格下降的冲击下,同强将养殖规模从160多头慢慢减少到30头。
“原先花2.5万元买的繁殖母牛,现在只值8000元。”同强说,无奈之下只能低价卖出,从过去一年的行情来看,越是强撑着不卖牛的,亏得越多。
上述三位山东养殖户的情况并非特例。山东、河南、云南、内蒙古的多位养殖户也向记者表示,从2023年年中开始,牛肉价格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养殖户陷入大面积亏损。
2024年6月,中国肉类协会测算,目前大约70%的中低端肉牛养殖场户已经陷入亏损。同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稳定肉牛生产发展的通知》指出,今年以来,活牛和牛肉价格持续下跌,养殖场户普遍亏损,生产经营压力加大。
由于周期长、成本高,导致规模化养牛存在较高的门槛。目前,中国肉牛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以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小规模饲养和中等规模育肥场育肥为辅,大规模的饲养育肥很少。而中小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较低,在本轮牛周期中受到的影响也较大。
供需失衡是主因
牛肉价格的持续走低、众多肉牛养殖户的亏损背后,是牛肉市场面临“内外交困”的难题。
山东省畜牧协会肉牛分会秘书长翟桂玉表示,从2022年年底开始,牛肉价格就开始下降,2024年降到了近5年的最低点,主要原因就是牛肉生产供应总量的不断增长与消费需求的趋弱。
翟桂玉分析,近两年,肉牛养殖数量、进口牛肉数量和奶牛淘汰转化成肉牛屠宰上市数量形成了“三量叠加”效应,给牛肉市场带来了产量的增长。同时,牛肉销售量、消费量、季节性和结构性需求量的“三量递减”,导致牛肉消费需求量下降。
近年来,中国牛肉产量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19年—2020年,国内推出了许多与肉牛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养殖项目,导致大量资本进入肉牛行业,肉牛养殖产能显著扩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2023年,全国牛肉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0.8%、3.7%、3.0%和4.8%,2024年前三个季度同比增长4.6%。可以看出,从2021年开始,全国牛肉产量明显高于规划年均增长1%的水平。
国外牛肉进口量的增加也是造成牛肉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肉牛分会和海关总署数据,中国进口牛肉总量由2012年的7.05万吨升至2023年的273.74万吨,2024年上半年为143.9万吨(不包括以非正常渠道进入国内市场的牛肉数量)。
翟桂玉表示,早期,国内牛肉市场供应总量小于市场需求,进口牛肉可以填补中国牛肉市场空缺。随着中国与双边、多边国家政府自由贸易合作不断强化,进口税率逐步下调,涌入国内消费市场的进口牛肉低价优势愈发凸显。而中国是一个支持自由贸易和国际合作的国家,为了促进贸易平衡,增加反制措施,提升国际地位,短期内可能不会中止进口牛肉。
活牛市场行情低迷,奶牛养殖户亏损严重,也开始大批量淘汰母牛,进一步扩大了屠宰牛的短期积蓄效应。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去年7月的报告指出,由于2023年生鲜乳价格跌破盈亏平衡点,奶牛养殖者不得不加速淘汰奶牛。报告估计,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约90万头淘汰的母牛进入市场。
从消费看,新冠疫情之后,全球市场复苏乏力,国内经济疲弱,居民消费不及预期,而近年来猪肉持续低价,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更低价的猪肉,对牛肉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牛肉人均消费量为7.2千克,增长率为2.3%,增长率处于2016年以来的最低点。
产业链承压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本轮牛肉价格下跌,部分高端品牌牛肉价格未出现大幅波动,高青黑牛便是其中之一。
高青县源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韩玉刚表示,公司现在有170头黑牛,每头牛纯收入1.5万左右,利润好的时候能达到2万多。黑牛18个月-24个月出栏,每头牛喂养成本3万左右。公司一年毛利润100多万,除去开支净利润90多万。此外,每头黑牛保险费280元,政府支持200元保险费,用当地黑牛冻精繁育一头小牛补助200元。
与之对比的是,受牛肉价格下跌影响,肉牛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压力较大。根据公告,2024年上半年,澳亚集团有限公司(02425.HK)、鹏都农牧股份有限公司(002505.SZ)、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01432.HK)等多家涉足肉牛养殖业务的企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此外,2020年新三板挂牌的主要8家牛肉相关上市公司中,3家已经摘牌,1家已破产清算。
业内人士介绍,肉牛产业链主要由饲料供应、育种、育肥、屠宰加工、流通五个部分组成。利润主要集中在产业末端,越接近消费者,产业利润越高,而育种、育肥、屠宰加工等属于利润较低的几个环节。从市场规律看,每次牛肉价格波动,几乎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影响,中国肉牛产业抗风险能力偏弱,竞争力有待提升。
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高观分析,中国肉牛起步晚,养殖历史较短,肉牛养殖一直是中国肉类供应的短板。这是造成肉牛产业链抗压能力较弱的原因之一。
中国肉牛养殖的饲料、土地、技术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使肉牛养殖成本较高,即使加上运费、关税、增值税等,进口牛肉价格依旧优势显著,价格基本是国内市场的1/3到1/2。以2023年为例,国内牛肉市场平均价格在80元/公斤左右,而进口牛肉的平均价格在40元/公斤左右。
此外,中国肉牛行业监管水平较低,致使屠宰行业相关标准执行不力,注水、注胶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而进口肉牛标准化程度高,质量安全可靠,更受企业和消费者的欢迎。
养殖户困境待解
本轮牛肉价格下跌持续时间长、幅度大、波及链条广,已经让整个养殖市场陷入了“寒冬”。困境中的肉牛养殖户该如何破局?
翟桂玉建议,国家要出台能落地的扶持政策,全面提升肉牛产业从业者的发展信心;重视进口牛肉对国内肉牛产业的影响,科学优化配置国产牛肉和进口牛肉两种资源;同时要深入一线,为肉牛从业者提供“实用、管用和有用、无需过度增加投资”的技术。
高观认为,肉牛产业是一个需要全产业链协同运作的产业,除了解决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加快优质肉牛种质的研发和培育,尽快打破国外对优质牛肉种源的垄断,走出一条全新的品牌、市场发展之路。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云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毛华明表示,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与国外相比,土地、饲料相对较贵,如果大力提倡发展肉牛产业,资源条件很难支撑。建议国家以农副产品为基础来发展肉牛行业,其余数量不够的牛肉以进口为主,以此来维持中国牛肉供给与消费的平衡。
接下来牛肉的走势,还会继续“跌跌不休”吗?翟桂玉表示,由于牛肉价格的波动受生产、消费、贸易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牛肉价格下降的空间有限,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消费需求增加,牛肉价格会有小幅度的回升,大涨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毛华明称,牛肉价格是否恢复跟总体的经济形势有关。近些年,经济形势低迷导致消费下降,牛肉在短时间内恢复价格相对困难,预计明后年价格会有所回升。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王飞、杨林、同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