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里多了一座“主打”上肢力量训练的体育设施——“蓬莱小镇乐园”。乐园里,吊环、云梯、滑竿、攀爬架和绿化带两侧的参天绿树一起,形成一个丛林探险的新场景。
开学一个多月,学生们逐渐熟悉了校园里的这个新设施,体育老师们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在乐园里“飞檐走壁”,反而是不少四、五年级的学生,在跃跃欲试的同时,总有些力不从心。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不如低年级学生,这是为什么?蓬莱路二小体育学科负责人邵斌道出了他的观察:如今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尤其是上肢力量普遍弱化,如果学校不主动作为,孩子的上肢力量估计会继续“负增长”,即年龄越大,能力越差。
为此,蓬莱路二小从两年前开始,悄悄开展了一个实验:学校创设条件,尝试将倒立、悬垂等上肢力量训练前移至一二年级。
这个实验坚持至今,效果如何?不少老师发现:“现在,我们二三年级孩子的上肢力量和运动能力,要明显优于四五年级的孩子们。”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运动兴趣为何在减弱?
中小学生上肢力量薄弱,是近年来很多体育老师普遍面临的难题。最典型的是,很多初高中生引体向上拉不动。而顺着学段从高中往下看,像悬垂、攀爬、靠墙倒立等这些小学体育教材里的“基本动作”,看起来简单,在学校里却并不好教。
邵斌从事体育教学近30年,谈到学生的体质,他有一则发现:如今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少人早早就报班送孩子参加各种体育培训,但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运动底子偏弱。但如果再往幼儿园追溯,却发现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里参加的体育活动并不少。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长期从事青少年体质研究的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学院教授刘阳结合手头的调研,试图给出答案的一块“拼图”:在上海,很多幼儿园都有比较丰富的运动场地和设施,让孩子们边玩边运动,但到了小学,孩子们能玩的东西一下子少了。尤其是一些市中心的学校,运动场地有限,有的学校操场上只有篮球架,连根可以练悬垂的杆都没有。
所以,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平时能够得着的运动大多只有球类和绳类,比在幼儿园时单调了不少。由此运动兴趣减少了,加之学习的科目增加了,所以不少学生慢慢就“懒得动”。像上肢力量训练,本身比较枯燥,如果学校再缺少合适的运动设施和项目,确实比较难以有效开展。
足够的运动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但假如学校的物理空间有限,学生人数又多,如何确保学生能在有限的校园活动空间里,安全健康地动起来?蓬莱路二小的破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创设适宜运动环境,鼓励更多孩子“动起来”。
走进这个小学校园,一眼就能看到,学校操场边停了几十辆平衡车,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校园间自由骑行。此外,体育老师还在跳箱之间架起梯子,把它们变成可以练习悬垂的“云梯”,再在低年级教室门口的墙上装上攀爬抓手、吊杆和折叠保护垫,让孩子们下雨天也能练习“爬墙”……去年暑假,学校在一年级学生所在的分校创设了“勇敢者道路”,在增设运动场景的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锻炼上肢力量。
提前学倒立,低年级学生能坚持吗?
到了中午时分,校园里的“蓬莱小镇乐园”,人气十足。不少学生三两结伴,在高高低低的吊环、攀爬架间来回穿梭……孩子们充分“动起来”,而值班的体育老师则在一旁默默守护,仔细留意着学生们的一举一动。
经过体育课、体锻课、大课间和午休时的数次尝试,二年级女生小徐如今已经可以独立在“勇敢者道路”上玩上几个来回。小徐说,去年在分校时,她就经常在校园里的“勇敢者道路”上玩,所以开学后踏上总校这个新场地,自己并没有害怕。而最让她难忘的,是一年级体育课上就开始的倒立训练,“刚开始觉得好难,但经过一年的坚持,现在我也可以独立完成‘爬墙手倒立’了。”
为什么要让一年级学生提前学习倒立?
“随着学生年龄增加,他们上肢力量的增加幅度和比例,相比身高体重的增加并不占优。所以,等孩子到了三四年级,他们的体重上去了,要想完成这些动作难度就更大了。”
邵斌介绍,大多数一年级学生仅仅用了两三个月就掌握了“爬墙手倒立”,到了二年级,就可以开始学习“靠墙手倒立”了。
邵斌还以低年级的“跳箱”为例谈到,根据教学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爬越60至80厘米的障碍物,但体育老师们发现,很多一年级学生稍加练习就可以轻松越过100厘米的五层跳箱。“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逐步加码,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很多一年级学生也能轻松越过130厘米的满格跳箱。”
当孩子熟练掌握了这些技能,再去“蓬莱小镇乐园”爬上爬下,自然也就不是难事了。“希望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尽情享受运动的自由和快乐。其实,在带有一些挑战性的玩耍中锻炼,往往比重复简单的练习,更能吸引孩子。”蓬莱路二小校长余祯说。
孩子真正“动起来”时,反而不容易受伤?
随着校园里的“挑战类项目”越来越多,一些讨论也随之而来。有人问:让孩子在校园里这么“玩”,万一受伤怎么办?如何才能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
余祯介绍,“蓬莱小镇乐园”开放至今,老师们每天都会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并根据实际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物业工作人员也会每天对场地进行仔细检查。而比这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设计制定了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设置好行进轨迹和方向,确保学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开展运动。就拿平衡车来说,起初很多孩子喜欢骑得飞快,学校后来设计好了骑行路线和规则,并经常搭建不同的赛道,让孩子们在赛道里比赛。
“我们认为,当孩子真正‘动起来’了且掌握了运动的规则和规律后,反倒有了不易受伤的身体基础。但如果孩子在该跑跳的时候不跑跳,以后身体协调性就会慢慢变差,受伤的概率反而会增加。”邵斌介绍,学校的体育老师目前都会根据学情,适当增加体育活动的难度,让学生通过参加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运动,强健体魄。
刘阳也认为,现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儿童早期时错过了动作发展的窗口期。很多学校出于场地限制和安全考虑,无法让孩子在校园里得到充分有效的运动。但事实上,7岁是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窗口期,如果7岁之前孩子的运动没有得到重视,之后付出再多努力恐怕收效也难以保证。反之,如果家长和学校在孩子7岁之前能给予足够的运动支持,那孩子的习得能力也会慢慢变强,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记者手记
体育课上的“跨前一步”只是开始
如何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多活动、多运动,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对蓬莱路二小而言,在体育课上的“跨前一步”,既是探索,也是挑战。
时下,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不少学校的体育课变得越来越“温和”。其实,老师和家长们都知道,孩子在校园里“动”得少,并不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但增加孩子的运动量、尤其是提高一些运动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万一有孩子受伤怎么办?这样的“万一”,其实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心照不宣。但在有顾虑的情况下,校方依旧想出各种办法、为孩子创设运动空间和条件,无非是希望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能动、会动、敢动”,继而爱上体育运动,提升身体素质。
在这些想法逐一落地的过程中,新尝试未必获得一片赞同,甚至还会遭到质疑。比如,有教育界同行就善意“提醒”,把本来应该在小学高年级教的一些动作提前到低年级教了,是否属于“超纲”?也有家长或老师可能会问,这么做科学吗?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谁来承担责任?
不难料想,校方在鼓足勇气“跨前一步”前,少不了对上述风险因素做出判断、思考、权衡。但如果一边想着为提升学生体质做些实事,另一边又面临各种压力束手束脚,那么“跨前一步”很可能最终跨不了,教学改革也难以有所突破。
所以,对于蓬莱路二小这场体育教学的“实验”,我们不妨抱着更为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或许,校园里奔跑着的孩子们那脸上的笑、身上的汗、眼里的光,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作者:王星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