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说文》释:“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霜降,顾名思义,就是霜气降落的节令。
甲骨文的霜字,上面是“雨”,下面画的是植物经霜后凋零枯萎的样子。篆文的写法又加上了果子的象形,雨字下面由木目(代表植物和果实)纵向结构排列组成,后变为木目左右结构组成。“降”的古文字,是由两只朝下的左右脚与表示山陵意义的“阜”组成,本义就是从高处向低处走,引申为降落、下降等。霜的古文字象形表意为水汽凝结成导致植物凋零枯萎的白色冰晶体,这样的“霜”和“降”组合,似乎怎么看也不是好事。人们常说“霜降杀百草”,如此秋霜打过的植物,会顿然失去生机。白露为霜,在古人眼中,露是液态的霜,霜是固态的露,但露是润泽,霜却有着双重意味。在农人那里,“霜打”是让他们警觉的一个词,突然秋霜至,来不及收获的禾蔬会受到损失,如“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霜降不摘棉,霜打别怨天”“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等。然而,“霜打”在农人眼里,更多的还是喜事,某些果蔬是被霜打后才更为甜美可口的。常言道:“梅兰竹菊经霜脆,不及菜薹雪后娇”,霜打后的果蔬居然能凌驾于花中四君子之上。所以,霜降在文人那里,不光是悲秋的伤感,也留下了许多“霜降美”佳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正向季节的深处走去,草木黄了,叶儿落了,凝在菊花上的露珠也打起寒战,摇身变成霜花。这霜,就有了一个挺美的名字,叫作“菊花霜”。“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经霜的菊花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所以,霜降所处的九月,被称作“菊月”,而处在此节令段的重阳节,被称作菊花节。
霜花映照里,不仅菊花美,还有一花与之争艳:“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在霜至百花凋萎的时节,木芙蓉却迎霜开花,清姿雅质,乃秋色之最佳者。
而在霜打叶落纷纷的残秋,依然有一叶红得令人沉醉,那就是枫叶。这一叶在诗人笔下,似乎比菊花和木芙蓉花伸展得还美。杜牧的《山行》里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来了,秋风萧瑟,万木凋零,让人觉出一种逼近的凉。在诗人笔下,即便是悲凉的抒情,也催生出许多优美的不朽诗句。最美的霜花是开在寒山寺的那朵,那场早秋的淡霜,成就了历史上不朽的失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清霜浸润滋生出这位落第者的别样情思,写出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而另一首不朽的失眠,应是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那爱国激情和浓重乡思兼而有之的不眠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读之,催人落泪。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卢恩俊(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