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养老金融部吕艾国:个人养老金需从产品制过渡至财富管理计划制

洪小棠 胡群2024-10-24 15:31

记者 洪小棠 胡群 2022年11月25日,中国养老体系第三支柱正式开闸落地。如今,在个人养老金实施即将两周年之际,全面推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呼声不断。

回眸这两年,已有超过6000万人开通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产品快速扩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9日,包括理财、储蓄、保险、基金等个人养老金产品已达到804只。

在硬币的另一面,是个人养老金实际缴存金额不足预期。截至去年末,个人养老金开户后实际储存资金的人数仅占开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人均储存资金只有2000多元,与每人每年1.2万元的缴存上限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权益市场波动加剧,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承压。

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国家层面提出要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的发展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就此话题,经济观察报专访了中国工商银行养老金融部副总经理吕艾国。如何解决个人养老金发展面临的问题?他给出了一剂“药方”: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从产品制过渡到养老财富管理计划制。

在吕艾国看来,市场上的养老金融产品种类较为有限,同时个人投资者在养老产品的认知和选择上普遍不足。为了提高个人投资者的养老资金管理效率,建议建立养老财富管理计划。通过该计划,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运作,根据个人的年龄阶段和风险偏好进行资产配置。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个人投资者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而且也符合国家对于中长期资金管理的要求。

吕艾国认为,养老第三支柱的推动与发展,需要政策扶持与各方机构的努力协作,以更好地提高个人养老金制度吸引力,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制度拓面成效显著

经济观察报:自2022年11月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和地区先行实施。能否谈谈你对该制度这两年发展的理解?

吕艾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印发算起,职业年金也已经有了近10年的发展历史。这两者构建的养老保险第二支柱对于完善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覆盖人数估计不到8000万人。个人养老金制度刚刚实施两年,已吸引了6000万人在36个先行地区参与制度,这表明至少已有6000万人对个人养老金制度有所了解,说明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等机构在制度宣传推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客户缴存投资意愿,不断推动制度提质扩面,仍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共同努力的方向。

另外,在非先行区域,工商银行已预先开展了诸如政策宣导、知识普及等准备工作,并成功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客户群体。根据我们的观察,其他同业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地做着相应准备。

收益率困境

经济观察报:有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国受访者在退休后的投资中选择较为保守的金融产品,其中以定期存款居首位,其次是债券和权益类投资。从个人养老金业务来看,储蓄类产品也成为多数人的选择,甚至部分客户开通账户但是没有进行投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吕艾国:首先,推进一项制度,尤其是涉及养老金融这样复杂的领域,确实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国家在推动养老金融方面,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教育和制度的先行,提高公众对养老金融产品的认知和理解。

个人选择将个人养老金存入银行存款的现象,与当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其他类型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密切相关。这表明,金融机构需要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切实提升相关养老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同时优化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养老需求,并突出这些产品在养老保障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与此同时,除了优化现有的理财、储蓄、保险、基金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外,建议推出更加契合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普通金融产品形成差异化。为提升这些养老产品的收益率和吸引力,可以逐步从单一的产品导向模式过渡到综合性的养老计划管理模式。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进行资金配置和管理,还能确保养老资金收益的长期性和稳健性。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加强投资研究能力建设,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不断提升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的专业水平,以期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

此外,机构还需注重提升用户的持有体验。充分利用银行广泛的网点分布、高水平的科技支持,以及丰富的服务经验等优势,并结合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使他们能够享受到相关制度带来的红利。

总体而言,尽管目前个人养老金的缴付金额尚未达到预期目标,但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

如何破局?

经济观察报:根据去年底的统计数据,个人养老金开户后实际储存资金的人数不足三分之一,人均储存资金仅2000多元,实际储存资金总额为400多亿元;另一方面,有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已开始为退休做规划和准备,与其他市场相比处在偏低水平。你也提到了个人养老金的高质量参与问题。从养老金融服务核心参与者的角度,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和覆盖率?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策略?

吕艾国:在评估和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时,我们可以参考目前其他养老金的收益情况。社保基金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超过了7%,受托运营的地方养老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了5%,企业年金自2007年以来的年均投资收益率也超过了6%。对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而言,应当考虑从单纯的产品导向模式向综合性的计划制过渡,建立一个全面的退休养老计划或养老财富管理计划。

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类型相对单一,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在养老产品的认知和选择上也存在不足。此外,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年化收益水平尚未达到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养老金的水平。因此,建议参考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计划式管理模式,创新打造“养老财富管理计划”。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目前最短持有期一般为3至5年的养老目标基金实际上也属于短期资金。而“养老财富管理计划”作为一个长期的、永续的计划,将更符合国家对于中长期资金的要求,形成耐心资本。这些计划的资金可以交给有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如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理财公司、保险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等,进行运作。

养老财富管理计划的特点在于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业绩,深度契合个人养老金长期、封闭的资金特点,可以更好地保障资金长期稳健增值,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

经济观察报:养老财富管理计划与现在的模式相比有何本质区别?

吕艾国:从模式上来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是管理模式的转变。与传统的产品代销模式相比,在计划式管理模式中,服务主体不是代销机构,而是养老财富管理计划的管理机构;业务模式从产品导向转变为投资服务导向,服务机构的业务重点从获取销售手续费转变为全生命周期的投资陪伴服务质量;计划的管理机构作为“大管家”,主要负责战略资产配置、投资监督和统筹协调,不直接参与资金投资,以避免与自身其他业务产品产生风险关联,确保服务质效。

二是持有期限和门槛不同。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在交易时间、起购门槛、底层资产、持有期限等方面普遍存在较为严格的限制。计划式运作模式可以更加灵活地突破上述限制,支持1元钱起购、每日开放交易,匹配多样化的资金投资需求,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专业金融机构的优势,根据资本市场走势和客户年龄、偏好等特点,在更长期的视角下进行灵活的资产配置与调整,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积极获取投资回报。

三是机构间协同合作方式不同。在计划式管理模式中,我们能够引入不同金融机构开展协同合作。商业银行等机构作为计划的管理机构,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从理财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基金公司等专业投资机构中选择合适的投资机构,充分利用计划的管理机构、投资机构的计划管理和资产配置经验,发挥不同机构在投资理财、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实现资产稳健增值。回顾采用类似管理模式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近十年来(2014年至2023年)全市场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的累计收益率达到61.90%,年化收益率达到4.94%。

四是投资风格不同。养老财富管理计划可以结合不同年龄、不同背景客户的投资偏好,通过不同资产类别的不同配置方案研发设计差异化投资风格的计划,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投资需求;可以利用大数据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个性化的产品配置方案,开展默认投资组合和智能投顾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投资需求。

推动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观察报:近期,中小银行也在发力布局个人养老金业务。随着更多机构入局,未来个人养老金业务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养老金融参与者之间的竞争?

吕艾国:我们欢迎更多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不同银行在发展重点、覆盖区域、业务优势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通过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进入个人养老金市场,可以建立良性竞争关系和优势互补体系,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扩大服务半径、推动服务创新,有利于个人养老金业务健康发展。但从商业角度来讲,这项业务短期的投入与产出可能不成正比,这或会给小机构带来较大的压力。

对于大中型银行而言,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是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一个端口。实际上,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是一个涵盖系统、流程、服务等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业务体系。例如,在产品选择方面,我们并不是简单地选择市场上所有的产品,而是通过整合全集团的投研力量进行甄选和动态监测。包括投研能力在内的各种资源保障,对于部分中小银行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所以我认为,短时期内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经济观察报:下一步,工行在包括个人养老金业务在内的养老金融服务方面有哪些规划和战略布局?

吕艾国:除了持续提升个人养老金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涵,积极做好制度全面放开的各项准备外,我们还积极推动整个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去年,工行推出养老金融社区平台。用户现在可以通过手机银行便捷地查询自身第一、第二、第三支柱的资产状况,以及进行养老规划测算等。

在养老财富管理方面,自今年年初以来,工行的产品线从单一产品扩展到五类产品,除了涵盖个人养老金的四类产品外,还新增了柜台债券产品。

在养老服务领域,我们计划未来将更多的养老机构引入到工行养老金融社区平台中,提供包括入住办理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此外,工行还引入了积分兑换养老服务,允许用户使用积分来兑换养老产品及服务。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涵盖金融资产、产品、服务、社区功能,以及相关养老机构的综合性生态圈,提供包括养老金融服务、养老机构选择等在内的综合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多方位养老需求。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主任、资深记者
长期关注公私募基金、银行理财、资产配置、金融创新以及大资管背景下的一切人与事。新闻线索请联系:hxt082420@sina.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