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考古发现故事连载(3):半个蚕茧、陶寺遗址、半坡遗址|考古眼

文博时空2024-10-13 08:51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尹博编辑整理

1928 年初,当中国学者吴金鼎为致力于寻找中国独立的彩陶文化时,精美的磨光黑陶从城子崖遗址破土而出,以黑陶为典型特征的“龙山文化”从此被世人知晓,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变得不攻自破……1929 年 12 月,当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兴奋地断定出远古人类的遗骨时,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得到了确证,几十万年前北京就有人类生存的事实使得举世皆惊……

百年的中国考古学从 20 世纪 20 年代伊始,一代代学人们前仆后继,一批批重大发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中国的考古学不断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考古的魅力正在于探索与发现,甚至是颠覆人们的认知,考古人有何慧眼,能够看到人们看不到的东西呢?是知识,是直觉,是运气?让我们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了解这些惊人发现背后的故事。

(接上期)

01

“半个蚕茧”证实中国人石器时代养蚕缫丝

新文化运动后,主张“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古史辨派对中国上古史的真实性进行了造成了极大的怀疑与考验,一切上古史仿佛都蒙上了不实的色彩。但推翻容易,重建却难,如果三皇五帝的历史都变得是可怀疑的,那么中国的上古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考古学家站了出来,誓要在考古上为中国的上古史找到根据。“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就是其中之一。李济在 1923 年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南开大学人类学、社会学教授。1924 年,李济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工作,自此之后,李济逐渐从人类学家转向考古学家。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就是李济主持的一次重大发现。

1926 年 1 月,李济计划前往汾河流域勘探。而恰好,中国地质调查所也要派研究员袁复礼前往山西进行地质调查。因为袁复礼对史前考古也很有兴趣,两人就决定一起前往调查。3 月,两人出发准备到山西晋南,调查夏代帝王陵墓。3 月 17 日,两人到达运城,22 日,两人到达了传说中的夏朝王都夏县。24 日,两人在找夏代帝王陵墓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西阴村史前遗址。

李济和袁复礼首次发现西阴遗址所在的灰土岭断崖

对于两人在夏县西阴村的见闻,李济先生有言:

“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事,当我们穿过西阴村后,突然间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出现在眼前。第一个看到它的是袁先生。这个遗址占了好几亩地,比我们在交头河发现的遗址要大得多,陶片也略有不同。”

两人共采集了 84 片陶片,而“其中 14 片是带彩的。带彩陶片中有 7 片有边(3 片带卷边,4 片带平边)。主要图案是三角形、直线和大圆点。几种图形通常结合使用。”

陶片的发现,其实在考古中很常见,但细心的李济还是把陶片保存好了,准备回北京好好研究,并且将西阴村定为考古的发掘地。李济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西阴村史前遗址覆盖面积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遗址正处在传说中夏王朝开创时期的王都中心,所以格外被李济留意。

李济和袁复礼二人 4 月份返回了北京。正当李济迫不及待地想重新休整再探夏县时,他却因染上伤寒与肺炎,从此卧病不起有快半年。到了 9 月份,李济才修养好,约了袁复礼再次故地重游。

这一回,李济做了充足的准备,这也是李济第一次自己主持考古,他的铁锹落在了西阴村的大地上,而几千年前的、被厚重泥土掩埋的彩陶,得以在现代再次焕发光彩。

西阴村遗址发掘现场图

到 11 月,李济给朋友写信道:

“我们日复一日地发掘——仅有几天的干扰。我们掘出的陶片目前已累积到超过 20 箱,但还没找到任何完整的陶罐。石器也相当丰富。我已经做了一张清单,列明精确的水平、位置与发现时间,数目已经超过 600 件……”

西阴村遗址出土西阴文化典型陶器

不断地发掘使得李济有了特别重大的发现——半个蚕茧。李济有言:“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用显微镜考察,这茧壳已经腐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割的部分是极平直。清华学校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替我看过好几次,他说:他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然而也没有找出什么不是蚕茧的证据。与那西阴村现在所养的蚕茧比较,它比那最小的还要小一点。这茧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

西阴村遗址出土的半个蚕茧

蚕茧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在养蚕缫丝。这一当时最古蚕茧的发现,甫一出现,便闻名海内外。有学者怀疑蚕茧的真实性,认为是后来的掺入,但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夏县又出土了一些蚕茧,佐证了李济发现的准确性,为中国丝绸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

02

陶寺遗址的曲折发现历程

西阴村在晋南,陶寺也在晋南,虽然李济在晋南的考古调查很详细,1926 年李济更是主持了对西阴村的挖掘,但他却和陶寺遗址失之交臂了。陶寺遗址附近有非常多的陶片,本应是最容易发现的,但由于受当时思潮影响,李济对“尧帝古都”存在怀疑态度,最容易发现的也就成了“灯下黑”,被错失掉了。考古的发现需要扎实的调查,但有时也许需要点运气。当然,能够发现西阴村已经是足够有运气,没有发现尧都陶寺遗址,其实也并不可惜。尧都陶寺遗址的秘密,还要在 1953 年后逐渐被揭开。

“尧都平阳”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平阳”是山西临汾的故名,在近四十年的考古发掘中,随着大量的地下文物出土,尧都在山西临汾,取得了史学、考古、文化学者等多方面的共识。而陶寺遗址位于山西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村,就在临汾盆地的一个小村庄。陶寺遗址的发现,和丁村的发现不无关系。

1953 年的丁村附近,有人在取土取沙时发现了一些化石,随机就牵连出了遗址。丁村遗址的发现引起了政府的强烈重视。当时的考古工作者贾兰坡与裴文中等人一下子就认识到了丁村遗址的重要性,遂把丁村当作野外发掘的重点。

到了 1956 年 4 月,政府发布《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对全国的文物展开了普查工作。这也是著名的第一次全国文物大普查,简称“一普”。

既然开启文物的大普查,原有的重点遗址附近区域的深入探索也就成了应有之义。1958 年,随着文物大普查的深入开展,丁村遗址附近也成为了探索的重要区域之一。而陶寺遗址,其实恰好与丁村遗址相连。在文物普查之下,陶寺遗址也就连带被发现。在陶寺村的南沟与赵王沟之间,丁来普发现了许多的“灰陶片”,面积也十分的广大。

陶寺发掘现场 

“丁”“来”“普”,丁村的考古工作者一来到附近普查,陶寺遗址就发现了,这是当时的一句戏言。但可惜的是,当时的人并没有对这种“灰陶片”起到足够的重视,没有人对这种陶片感到熟悉,因此陶寺遗址的发现虽然开启了考古学的新篇章,但其重要性却是过了许久才被认识到的,这一耽搁,就是近20年后。

1973 年,“文革”虽然还有几年才结束,但是考古工作已经初步恢复,山西省的考古学家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再次复查。这一次的复查成功发现了陶寺遗址面积有数百万平方米,是十分大型的遗址,而且所处时期也很早,由此陶寺遗址被选为晋南考古的首要发掘地点。

到了 197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临汾行署文化局进行合作对陶寺遗址进行发掘,一批批贵族墓葬、古代人的居住处被挖掘出土。最重要的是,陶寺龙盘现世,提供了中华民族早期龙形象的演绎!龙盘、陶鼓、鼍鼓、大石磬、玉器等等文物大批出土,陶寺文化也终于获得了自己应有的世界性声誉。

陶寺 M3072 出土龙盘

陶寺宫城阙门复原图

陶寺古观象台显示春分时的日影

写有朱书“文”字的扁壶残片

陶寺在中华早期文明中的地位

相关文章:

最早的“中国”在这里?——观临汾博物馆陶寺文物|访古

探访尧都陶寺 寻找“最初中国”〡访古

03

从断崖陶片窥见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与陶寺遗址一样,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陕西列为考古工作重点区域。陕西半坡村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约 6000 年。这一遗址的发现,是在 1953 年。

1953 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探索文物的过程中,探索到了半坡遗址。而在这一年的 9 月,陕西省考古调查发掘团的石兴邦和吴汝祚前来了此处进行复查。1954 年秋至 1957 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的对半坡遗址的五次发掘,都是由石兴邦来主持负责的。

半坡遗址发掘现场

1953 年,石兴邦带了一支考古队来了陕西,准备发展陕西的考古事业。那个时候石兴邦已经做了一些课题,对陕西比较了解了,觉得陕西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就决定细心地查看一些以往考古工作中没得到足够重视的遗址。

一天中午,石兴邦在考察过程中感到腿脚疲惫,就找了个土坎准备歇歇脚。当他坐下来的时候,随意地到处看了看。这一看让他看到,河岸对面的土梁那边,好像有一道整齐的断崖。

半坡遗址远景

之所以是在河附近考察,是因为没有城市的古人取水比较不便,但又要避免被水淹没,因此他们会选择河道旁边稍高的土岭生活,这样既方便取水,又不容易被水淹没农作物,很多遗址都是在这样的地方发现的

在考古工作者眼里,如果发现整齐的断崖,是他们往往乐于去调查的,因为断崖可以清晰地显示地层,给考古工作带来便利。石兴邦看到了整齐的断崖,就上前仔细查看。这一走进查看,让他发现,这断崖似乎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像现代人挖出来的。

当时村庄里居住的人建造一些东西就会在山岭取土,这一断层应该就是村里人取土形成的。人工挖出来的地层会比天然的保存的信息更多些。石兴邦在对土层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些碎陶片,陶片散落在土中,待得石兴邦对土层进行敲打,又发现不少的陶片遗存。

石兴邦捡起来了一片陶片,打量了下。就是这并不十分经意的打量,让他一下子意识到了半坡遗址的重要。当时石兴邦拿到的陶片明显带有精心打磨过的痕迹,石兴邦看到痕迹心里很激动,或许这是古人千万年前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呢!?

后来的深入调查发现事实也确实如此。石兴邦发现陶片的时候就三十多岁,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行动力超群。发现这一陶片,石兴邦就打算全方位、大面积检测和发掘,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慢慢地条条块块地分割发掘。

石兴邦的大胆举动,让他最后得以发掘出保存完整的倒塌的圆形房子和一座大长方形房子的残迹,其他的房屋遗址痕迹也被发掘了出来。半坡遗址首次揭露了中国境内以环壕聚落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闭合式聚落形态及其布局特征,而石兴邦的这一次发掘,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完整的史前居住遗迹发现。

半坡遗址模拟示意图

(未完待续)


图片 | 尹博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