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种种原因大幕比原定时间晚了几分钟拉开,或者临时增加了嘉宾的“演前谈”环节,甚至字幕机故障漏了几段,保不准就有部分观众失了耐性,起哄相骂声从剧院多个角落响起……这现象近期在上海多个剧场出现,有时甚至剧院方已提前预告或及时给出相应解释,仍有人高喊“退票”却又端坐着并不起身。有位在文化界颇有声望的年长者忍不住起身出声制止,严肃正告正在喧哗的年轻人,“剧场有剧场的礼仪,观众有观众的教养”。
随着可选择的演出越来越多,新一代观众的脾气似乎也很膨胀。“剧场怒汉”的共同点是匿名,撒完火,谁也不知道是谁。就这一点而言,四散在剧场里的“愤怒的观众们”,和社交网络空间里戾气横行的“杠精”本质相同,仗着匿名的保护色行使他们定义的“自由”,因为各种似是而非、鸡毛蒜皮的“不足”,放任自己内心的恶意激起喊打喊杀的骂战。网络戾气已经肉眼可见地撕裂了赛博社区,令人忧心的是,再不加提醒,同样的戾气会不会撕裂剧场这个线下由陌生人短暂组成的美学社区?
这原本应该是常识和共识,即,线下的演出充满意外和不可控因素。一部巡演了几百场的作品仍有可能在下一场演出中遭遇半途的场上技术故障,或演员状态不佳导致的“车祸”表演现场,或因为演出以外的不可抗因素而被延迟,甚至取消。演出的事故和故事有时是避无可避的,当剧组和剧院不能足够专业、得体地处理这些意外时,观众生气也在情理之中;只是表达不满的方式有很多,大大咧咧坐在位置上咆哮骂战肯定不是其一。这甚至不是剧场礼仪的讲究,而是连小学生都该明白的教养问题。“恶言恶语”地砸场,不会改变既成的遗憾,只会制造更多的不堪。
所有剧场实践的出发点是对人的处境的关注,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契约是在扮演的游戏中学会更能共情他人的处境和他人的命运,说得通俗点,是做个更有同理心和宽容度的人。“剧场怒汉”们下次发飙前,不妨扪心自问,看了这么多好戏,有没有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文:柳青
图:叶辰亮
编辑:傅璐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