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教培重新放开”的声音在社会上流传,特别是被误读为教培将成为促消费的重要手段。
那么,最新的“双减”政策是怎样的呢?
9月26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特别是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
“义务教育是国家事权,全世界都是一致的。特别是关于学科类培训。”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说。
“双减”是“小切口,大文章”。怀进鹏还指出,推进“双减”目的是“双升”,要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更好地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要同人口变化相协调,发布会上,教育部披露了各级教育在学人口达峰情况,从而通过科学调配资源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
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常态机制
“双减”政策自2021年7月出台以后,备受社会关注。“双减”工作的成果可以概括为“双降双升”。
第一个“降”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度下降,大规模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已经基本上得到了遏制。第二个“降”是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下降。
第一个“升”是全国2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减”前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第二个“升”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但近期,个别自媒体误读并鼓吹“教培重新开放,教培机构又可以重新开班了”。
受访专家指出,误读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政策的误解。“双减”政策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界点是:把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划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政策一方面从未完全禁止学科类培训机构,只是以教育公益的标准对其价格和数量进行严格限制;另一方面没有限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数量,只是对其消防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等作出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重新放开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的政策出台。
上海市教育科学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于留存下来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在符合“双减”规定的前提下,推动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是合情合理合规的。
他还建议,各地可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适度放宽学科类培训机构的部分限制,允许学科类培训机构针对特殊培训需求,如差生补习等探索优质优价制度,在实现机构自身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提升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
王嘉毅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常态机制,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特别是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的收费和过度的逐利行为。
扎实推进“双减”工作,特别要突出强化学校作为主阵地的作用。王嘉毅介绍了下一步要做好的三个方面相关工作。
一是扩资源,稳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基本盘”。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二是提质量,激活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动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等举措,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确保校内教师能够“教足教好”、学生能够“学足学好”。持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特别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是重实践,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大格局”。全面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教育提质计划,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不过,校内减负同样任务艰巨。
近期,一些地区在新学期将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增加到了15分钟。这明显是针对去年以来出现的小学生课间10分钟活动受限开展的对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研究员孙宏艳指出,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运动需求,要提供有效的政策措施和促进策略,给怕耽误学习时间的中小学生研发一些利用课间休息就能进行的校园运动游戏等。
王嘉毅在发布会上指出,要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另外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保证每天两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
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事关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大事。
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在发布会上表示,教育部深入研判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持续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
“在学前教育方面,学龄人口在持续减少。在义务教育方面,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王光彦说。
义务教育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挤、乡村弱”,部分城市地区学位供给紧张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富余同时存在。
王光彦指出,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学位供给,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以教育数字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认为,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投入。应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还可以考虑由学校承担部分课外活动供给,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发展质量。
“在高中阶段教育方面,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在资源配置上,要坚持新建和挖潜并重,统筹考虑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波峰前压力较大和波峰后的相对缓解。”王光彦说。
他指出,下一步,要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引导支持地方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在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办好综合高中,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同时,鼓励各地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个学段教育资源,这是未来教育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向。
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政府需要考虑“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在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时必须明确:数量不等于质量,指标不等于目标,个体不代表全部,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未来。
有观点认为,人口减少必然引发教育的供求关系转向供大于求。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在人数减少的同时,人们对质量、公平、普惠的要求反而会提升,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会抬高。在不均衡的情况下,学生的数量随着人口的减少相应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会拉大,竞争会更加激烈。
正因此,人口减少不代表可以放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脚步,也更需要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