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含绿量”换“含金量”,看中国平安如何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2024-09-24 18:06

一场事关个人、企业和国家命运的绿色战役,正在金融界吹响号角。
去年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包括“绿色金融”在内的“五篇大文章”。今年,“五篇大文章”被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重点提及。
顶层设计擘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各级监管机构和主管部门也紧随其后,从今年4月《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到8月《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政策逐步完善。
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一直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消费复苏提振、践行绿色低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金融机构如何在“化金为绿”、写好绿色产业故事的同时,平衡自身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是当下很多机构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从创立伊始就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发展战略的中国平安,正试图以自身的绿色生态建设,解答这道时代命题。

点绿成金,以新提质

芒格曾建议人们要耐心,“慢慢变富,才能细细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滋味。”

缓慢但确定地致富,其秘密就在于长期的复利会创造奇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将复利描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发现”。简单地说这意味着不仅在原始本金的投资上会获得收益,将累积的收益进行再投资还可以获得更高的总收益。 

的确,从人的一生财富积累看,选择复利效应,而不是追求快速变富,是抵御风险从而获得长期回报的重要因素,可以弥补生命周期与财富收入曲线的错配。

而对于一家公司,一个社会的运行也是如此。不唯求快,而应求得长期性与确定性,也就是所谓“稳稳的幸福”。那么,在长达三十年的漫长周期中,如何寻求稳定性与确定性,抓住复利与长期收益,敢问路在何方?

经济的绿色转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它契合了房地产之后未来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两大关键赛道——能源转型与数字化变革。前者事关应对气候变化,与社会每个个体的生活息息相关;后者的底层是算力,而算力的尽头仍然是能源。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全球多个国家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挑战。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成为每个有长期视野的企业所需直面的必答题。

早在1992年,为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明确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亦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业的发展实则一直依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平安作为民族金融企业翘楚,从创立的那一刻起,就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回首平安30余年的历程,从诞生到发力寿险,从打造综合金融集团到构建独特的“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模式”,无不是顺应时代潮流,响应时代需求的结果。

如董事长马明哲所言,平安前行的每一步都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平安能够成长至今,得益于时代机遇,能够行稳致远,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安定平稳。

眼下,环境风险正日益加剧,能源污染、生态问题正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站在时代潮头的平安,自然也意识到了正面对的风险与挑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很早就指出,不良的环境表现会引起金融投资客户的盈利能力下降,并最终危及债务安全以及增加客户偿还债务的风险,或者增加了保险理赔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于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金融机构需要更广泛地参与绿色产业投资发展,想象空间巨大。

自身层面,金融企业通过合理的内部管理,减少能源和物资的消耗,可以节约开支甚至增加利润;金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客户、雇员乃至社区公众开始对金融企业提出环境方面的诉求。

可持续问题,对金融机构来说,早已不是远虑而是迫切的近忧,下注绿色业务,加码绿色投资,也不仅是社会责任、公益事业,更是基于自身对于时代的判断,为长期发展、复利增长寻找确定性,主动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侧。

是风险,也是机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趋利避害的关键,就在于金融机构能否制定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对此,平安在内外层面的实践,或许能成为行业践行绿色金融的一个样本。

以绿为尺,与时俱进

绿色金融是时代的新课题,却也带来了新挑战。例如,气候变化之下,理赔概率增加,如何提高承保能力;在监管要求与自身增长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以及在绿色业务新语境下,如何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又要如何培养、积累新的金融人才?

投资的成败要拉长时间线,金融机构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样需要算总账,算大账,算远账。

众所周知,险资的资金运用一直讲究的是长周期、确定性、可持续。也因此,平安的业务发展、投资逻辑一直遵循着如下原则:战略定力穿越周期,战术机动未雨绸缪,配置均衡分散风险。

从保险走向综合金融,再到以“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双轮驱动,平安实则一直在通过投资确定性,做长远收益的准备。

有了过去30多年的积累,平安践行绿色金融,不是靠“单兵突进”,而是将其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保险、银行、投资三大金融主业全面发力,打造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绿色保险方面,平安基于保险业务的深厚积累,结合数字金融,为绿色产业提供保障、强化风险减量管理。

以清洁能源产业为例,平安产险开发了碳捕集损失、光照损失、电池能效衰减等保险产品,覆盖光伏、水电、风电等行业,先后为国电投、华润、华电、广核、粤电、大唐、三峡等企业提供新能源保险保障;还通过鹰眼系统,辅助客户分析全国电网、储能设备、储能站等项目的自然灾害风险,提供风险减量服务。

去年,平安产险累计为清洁能源行业客户提供5.5万亿元保额保障,支出赔付超9.3亿元。

今年上半年,仅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就承保光伏、储能企业项目10余个,新签保费4000余万,保额60亿。

深化清洁能源保险服务之外,平安还致力于丰富可持续保险供给。

去年5月,平安产险在浙江湖州开出首张ESG保险保单,该保单是国内率先落地的首批ESG保险项目,提供一揽子综合性保险保障。同年,平安产险落地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为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碳汇量提供风险保障和防灾减损服务。

如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所言:保险企业作为经济减振器和社会稳定器,天然肩负起管理气候风险的责任,面对气候风险,更应顺应天时,久久为功。

绿色信贷方面,平安银行努力基于绿色低碳原则改善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

今年年初,平安银行作为牵头行发行了首笔4.84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关联(ESG)挂钩跨境银团”贷款,其将山高控股可再生能源投入设为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并将贷款利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达成情况相挂钩,助力山高控股实现绿色发展承诺。

此外,在转型金融方面,平安银行落地河钢集团转型金融项目贷款,获批金额合计20亿,累计投放12.4亿,为行内最大规模的转型金融项目贷款之一。

平安银行也通过助力煤电、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绿色转型,为自身发掘了业务增量空间,实现了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

绿色投资方面,平安集团发挥险资长期稳健特点,满足各类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旗下投资、资管、证券等业务协同推进,已100%将ESG融入投资管理要求。

平安证券于今年7月成功承销中小微企业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碳资产),规模1.15亿元,是全国范围内首单碳资产证券化产品挂牌发行,开启了绿色资产价值变现新通道。

去年,平安创赢双碳基金出资40亿,定向入股了山东高速集团旗下山高新能源公司在境内的核心集中式光伏发电平台,此次出资是平安资管继华能澜沧江、二滩水电、龙滩水电、向阳风电、长江电力定增等项目之后,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又一布局。

此外,平安理财基于平安自有CN-ESG数据库搭建ESG投资平台,将ESG视角嵌入投资实践的全流程,平安理财智享ESG产品自成立以来持续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在同类型理财产品中排名靠前。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平安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36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646亿元,险资绿色投资规模总额1249亿元。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

通过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平安承担起民族金融企业的责任,赋能实体经济、改善社会环境、共建生态文明,以绿色金融先行者姿态守护人民美好生活,展示了将自身发展融入社会高质量现代化进程的决心,在为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也为自身的长久、稳定、高质量的增长探索了新路径,增加了新筹码。

厚植底色,久久为功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基于此,平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类金融服务,大力发挥绿色金融市场机制作用,这实际上是以自身的业务生态,助力打造高效绿色产业集群,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对金融企业自身而言,绿色金融同样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核心要义,也是面对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下,确保公司追求长期价值最大化的基础。

作为国内金融牌照最齐全、业务范围最广泛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之一,平安一直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的同时,完善公司治理及风险管控机制,为广大客户、员工、股东和社会实现长期、稳健、可持续的价值最大化。

对外,平安一直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力支持国家绿色经济转型和产业链升级,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对内,平安将绿色金融的理念具像化,通过修炼内功,多措并举,降本增效,提升利润。

例如,平安对内深化绿色运营低碳行动,积极推进绿色运营,以ESG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持续测算运营层面的碳排放情况,探索制定低碳行动路径,是境内率先发布碳中和路线图的金融保险公司。

2023年5月,平安正式上线了员工碳账户平台,可实时记录每位员工在工作期间的碳足迹,开创了国内金融行业先河,上线一年半,累计覆盖15.5万员工,累计减碳行为120.4万次,累计减碳量20600吨。此外,平安还发起“低碳骑行”“GreenWalk”“职场零废弃办公”等活动,从多个方向降低办公能耗。

平安内部的运营,也在进行一场深入细节的绿色革命,除了激励员工从自身出发降低能耗,还通过无纸化办公、绿色建筑等改革,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内驱力,打造向好向善的绿色发展正循环。

通过无纸化招投标,平安2023年减少用纸约607万张,累计减碳量超32.8吨;通过无纸化差旅,2023年减少用纸约1415万张,累计减碳量超77.1吨。

在绿色建筑方面,截止2023年末,平安共有2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认证,其中平安观澜3号数据中心通过了“数据中心绿色等级”设计类5A级认证,为华南高温高湿地区数据中心的节能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

得益于有效的内部宣导和控排措施,2023年平安集团运营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上年下降14%,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上年下降5.6%。平安承诺2030年运营碳中和,不晚于2060年实现资产组合层面的碳中和。

在全球金融企业愈发重视ESG发展的当下,平安作为中国ESG先行者,已连续15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在建立了健全的ESG内部管理体系,在保险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评估中不断加深ESG因素的融合,将ESG风险管理贯穿至产品及服务设计、承保、风险减量、核保及理赔以及再保险管理等环节。

平安还深度参与中国保险行业ESG管理标准制定,2023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牵头组织,中国平安完成了两项行业ESG标准制定工作。其中,《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是全球率先全面覆盖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行业自律规范;《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是国内率先聚焦保险行业的ESG信息披露框架。

从参与ESG标准制定,到内部ESG体制机制、管理结构的搭建,从保险、银行再到投资版块,中国平安将ESG要求全面融入公司运营管理工作中,其可持续发展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中国平安在已公开结果的国内外主流ESG评级结果中,持续保持中国领先、行业领先。其中,MSCI-ESG评级为A,领跑综合保险及经纪行业亚太地区;中国企业标普全球ESG评分最佳1%,领跑中国(含港澳)保险公司评分;晨星Sustainalytics评级为17.0低风险,为我国内地金融企业领先评级;CDP评级为B级,为我国内地金融企业领先评级。

医药圈有句名言,“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品是为人类健康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只要我们坚守这一信念,利润必将随之而来。”

这句话被很多企业奉为圭臬。同理,眼下绿色金融的转型浪潮中,一样需要企业家有着这样的魄力与定力。

绿色金融,是企业、产业高质量增长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平安今年的半年报中,提到了“中途蓄力”,“乘势扬帆”,事实上这艘巨轮穿越风雨的定力与决心,就在于始终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公司发展战略,从自身经营到战略制定,既利当前,更利长远,这也是平安能够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根基。

初心所系,使命必达。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平安集团】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