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雅洁 目前,“成本冲击”是国内企业开展ESG实践工作必须面临的挑战。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交集团”)党委工作部(品牌文化部)副部长蒋筱江认为,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对ESG的投入会造成总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短期内的盈利能力。但是,长期来看,稳定有效的ESG投入不仅能帮助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也能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治,助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9月12日下午,蒋筱江在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联合北京国际经济管理技术促进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对外交流合作委员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2024服贸会·中国国际经济管理技术论坛”现场接受专访,就ESG体系搭建、风险挑战、操作路径等多方面提出建议。
:有些企业在推动ESG实践过程中,认为难以平衡短期财务回报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此有何建议?
蒋筱江:“成本冲击”是企业开展ESG实践工作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企业对ESG的投入会造成总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短期内的盈利能力。
但长期来看,ESG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声誉、经营效率等方面将会有较大帮助。然而,这些好处往往都是有着明显的中长期属性,无法在短期内产生,从而与短期内出现的“成本冲击”形成一定的“错配”。
为平衡企业短期投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长期利好之间“错配”的现象,首要任务是确保短期收益服务于长远规划。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ESG评估与决策体系,全面评估企业的ESG水平,并将其与财务绩效相结合,形成综合的评价指标。在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符合ESG标准的项目,对于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或退出计划,确保ESG投入产出比实现最大化。
再者,加强内外部沟通与协作,企业应透明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争取利益相关者支持,同时构建跨界合作网络,共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标准与技术革新。这种协同作战的方式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提高效率,还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稳定有效的ESG投入不仅能帮助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也能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治,助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务院国资委出台最新的央企ESG披露统一标准后,中交集团发生了哪些变化?可否举例?
蒋筱江: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模板》后,首先,中交集团除了在中交集团层面成立社会责任与ESG管理委员会外,还在中国交建层面成立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及ESG委员会。
第二是制修订ESG制度体系,修订了《中交集团社会责任管理办法》,制定了《中交集团社会责任与ESG报告编制发布细则》《中国交建ESG建设改进提升方案》,优化ESG职能设置和ESG组织建设。
第三,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牵头开展《建筑央企海外ESG工作指南》课题研究,主导编制公路运营项目ESG评价体系,构建符合国情、接轨国际的ESG标准体系。
:国资委发给央企的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都是建议披露,而不是强制披露,这对央企来说,意味着什么?
蒋筱江:《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为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了基础的指标参考,在指标层次上,设定“基础披露”与“建议披露”两个等级,具备较好的兼容性,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指标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其中,“基础披露”指标均来自中国证监会、生态环境部、各大交易所等相关部门政策文件及多项国家标准中有关ESG的要求,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的最基本指标,即“底线指标”。
“建议披露”可理解为企业的“导向指标”,也是企业自愿报告的ESG指标。指标一方面接轨国际前沿,充分吸收GRI、TCFD、SDGs、ISO等国际通用标准,与全球ESG发展前沿趋势高度同频,在鼓励企业向国际一流对标、向国际先进看齐的同时,由于其“非强制性”的宽松态度,也为企业循序渐进深化ESG管理提供了灵活性和包容度。
指标设置也酌情考虑了企业的现实承担能力。如由于央企部分“碳排放”数据涉及保密要求,《指标体系》将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3个碳排放指标作为“建议披露”指标,这意味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灵活调整碳信息披露强度,在满足监管合规的同时确保商业机密不被泄露。
:国资委的指标体系和联交所有什么区别?国资委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蒋筱江:香港地区作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对于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监管发展一直领先于内地,联交所ESG披露文件也是中国企业早期开展ESG信披工作的首要参考。
今年4月,联交所气候信息新规正式发布,预示着港股开启新的ESG监管时代,与国资委《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在指标设置上,一是出发点各有考量,联交所作为中国乃至亚洲与世界连接的重要门户,指标更侧重于全球资本市场对可持续发展的共性要求,以确保企业所披露的ESG相关信息符合国际投资者期待,这种侧重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但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充分彰显国资央企在中国特定背景下的独特价值。而国资委《指标体系》则更加紧密地结合了国家战略和政策目标,对ESG指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标签分类,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指标被标记为“定性/定量”,有一些则为“定量/定性”,这一顺序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国资委对该项指标定性优先还是定量优先的倾向。而联交所并未明确每个指标的定性与定量属性,部分指标仅以文字描述形式呈现,这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主观解读空间,深入研究可以发现,联交所对于定量披露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议题,且标准更加严格,即将于2025年1月起实施的《守则》更是新增独立的“D.气候相关披露”部分,根据发行人规模,分阶段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披露气候信息,其中在范围三的排放计算方面,不仅要求企业完全披露碳排放数据,还需提供详细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相比之下,国资委态度则更为温和。
在强制程度上,联交所ESG监管改革前后历经十余年时间,早在2012年,便首次推出《ESG报告指引》作为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建议,至2016年将部分建议上升至半强制披露层面,实施“不披露就解释”规则,2020年又实施修订版《指引》,将披露建议全面调整为“不披露就解释”。今年4月,联交所《ESG报告指引》正式更名为《ESG报告守则》,对上市公司ESG披露要求升级到“强制披露+不遵守就解释”的高度。相比之下,国资委ESG指引则更多以鼓励为主,且框架简洁明了,有助于企业开展ESG信披工作。
:中交集团目前在ESG信息披露方面还存在哪些挑战?操作路径上还有哪些困惑?
蒋筱江:一是编制依据标准不统一。目前,ESG报告的标准和框架尚未统一,分行业的ESG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不同行业、地区、机构对ESG指标的认知和侧重点不一样,不利于报告编制和同类企业的ESG绩效评比。
二是信息收集手段单一。ESG信息获取主要还是依靠各单位、各部门人工梳理,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提供的数据质量还需提高。
三是指标体系建设不足。中交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业务涵盖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装备制造、城市综合开发等多类型业务领域,不同业务类型ESG指标略有差别,下一步中交集团也将建立一套涵盖通用指标和特殊指标在内的指标库,用于指导所属各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
:如何看待将企业高管绩效和ESG绩效相挂钩的做法,中交集团会考虑这样做吗?为什么?
蒋筱江:“挂钩薪酬”有利于企业畅通ESG“决策-管理-执行”流程机制,推动ESG全领域、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实践。目前,中交集团已经将ESG绩效与高管薪酬挂钩,将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等控制指标,如安全事故比例、环境事件等纳入中交集团、中国交建高级管理人员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了《中交集团经理层成员薪酬与考核管理办法》《中国交建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与考核管理办法》,通过高层绩效管理,进一步推动ESG实践,提升ESG绩效。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ESG投资是否真的能带来超额回报,企业如何衡量ESG投资的成效?
蒋筱江:ESG投资的核心理念在于关注影响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及非财务指标的外溢效应,引导更多市场资金流向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从而推动全社会向善发展。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9月上旬,全球已有5,327家机构签署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PRI),共同践行责任投资。
从历史数据来看,ESG投资在特定时期确实创造了显著的超额收益,但作为长期主义的价值投资,是否能长期、稳定地带来超额回报仍待时间的考证。但毋庸置疑的是,ESG信息披露始终是影响ESG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进一步强化ESG信披质量,以支撑资本市场作出更多关注长期价值的投资决策,从而塑建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文明。
ESG投资强调企业的综合价值评价,而其成效不一定会完全体现在短期的商业价值上。为了准确衡量ESG投资成效,企业一方面可建立一定的估值体系来识别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维度上可衡量的成果。另一方面,为增强资本市场对ESG投资成效的信任度,企业还可引入独立的审计和验证机制,借助第三方机构对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审查。
ESG评级体系也是评估ESG投资成效的重要工具,更高的ESG评级是上市公司稳健经营、规范治理的价值体现,意味着企业将吸引更多投资者青睐和更多资本注入。
因此,企业可借助ESG评级中成熟的评估标准和框架,实现对其ESG投资成效的系统性、科学性测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亦为投资者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推动可持续投资的实现。
:如何看待当前全球ESG投资的趋势,未来几年内有哪些可能的发展方向?
蒋筱江:投资策略层面,全球的ESG投资在逐渐走向务实。GSIA数据显示:2020年ESG整合法超越负面筛选策略成为投资者最常采用的投资策略,全球规模达25.2万亿美元,占比43%。2022年,全球ESG投资策略规模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收缩,尤其作为普遍投资方法的ESG整合策略遭受了剧烈冲击。这一下降趋势不仅象征着ESG整合策略的衰退,而且反映出投资界对此类策略有效性的重新评估和审慎考量。
在中国,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本土投资者对ESG投资的态度出现了理性回归。投资者在追求长期可持续回报的同时,更加审慎地评估ESG投资的实质效益。虽然ESG相关产品相较于前两年有所减少,但这一变化实际上是市场自我优化的表现。那些真正深耕ESG领域、注重长期价值的投资者和企业得以凸显,为中国ESG市场的稳健和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长远来看,这种趋势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成熟、理性和高效的ESG投资环境,推动中国市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未来,尽管国际市场面临一些挑战,中国ESG市场有望继续增长,中国绿色信贷和政策支持的稳步推进将继续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总体而言,ESG投资已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其发展势头将继续推动企业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为投资者带来长期价值和社会效益。随着中国ESG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未来的发展潜力将更加广阔。
:央企ESG建设,当下最为迫切的工作是什么?
蒋筱江:目前我国ESG实践正处于发展阶段,尚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和评级标准,面对ESG信息收集和核算难度大、ESG披露质量不高、ESG评级结果差异大、ESG投资策略推广有难度等问题,期待相关部门或机构牵头,广泛推广普及ESG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ESG共识,加快ESG标准体系建设,真正构建起符合国情、接轨国际的统一的ESG标准体系,为企业开展ESG工作提供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