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复苏在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

韩利明2024-09-10 16:50

过去一年,“资本寒冬”笼罩着生物医药行业,《2023年中国生物医药投融资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生物医药企业一级市场共发生376起融资事件,对比2022年,融资额大幅下降;二级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融资热度处于持续降温阶段。

今年以来,从“创新药”作为新兴产业关键环节,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到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地方配套政策也在密集出台,创新药发展生态有望得到全方位完善,“暖意”正在业内蔓延。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药领域共计发生投融资事件共121起,累计融资金额达到180.73亿元,尽管总体局面上“资本寒冬”影响仍在继续,但核酸药物、基因疗法、偶联疗法与多肽等领域的融资热度不可小觑。

我国生物医药市场何时迎来“复苏”?在海通证券举办的2024上海先导产业大会暨第13届医药CEO论坛上,泰格医药联席总裁吴灏分析,“投融资环境是否会变好,是时间问题。总结近两年来投资风向的变化,一方面真正创新的产品仍受资本关注;另一方面,药企通过权益转让等方式改善自身的资金状况,也有更充足的资金开发创新管线,一旦有好的数据,资本也会热衷跟进。”

伴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复苏,我国创新药企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

蓄势待发

上述论坛中,多位业内人士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容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现状。一款创新药物成功研发上市的背后,时间之外,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生物医药行业历来难以打破“双十定律”的桎梏。经历了近三年的资本“寒冬”后,当下,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或可用“复苏”二字概括。

今年上半年,全球创新药VC/PE投融资情况有所改善,其中以美国最为明显。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和美国创新药VC/PE投融资金额分别同比下降2.35%和同比增长15.51%,同比改善27.73个百分点和54.88个百分点。

日前,《Nature Biotechnology》刊发一篇专题文章分析,今年来,Biotech的IPO数量仍然很少,但筹资总额已经超过了2022年、2023年的总体水平。此外,尽管Biotech的融资轮次变少,但是单轮融资金额变大,投资者偏好明确的临床差异化证据的后期项目,资金向减重、自免、神经精神等热门领域的临床阶段公司集中。

聚焦国内生物医药市场,上海国投先导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茹涛表示,“2023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称为‘开源节流’,今年仍然蓄势,期待明年能够待发。从近阶段与市场的交流来看,整体信心比去年更强,希望可以看到更好的未来,行业需要共同有耐心。”

事实上,上述专题文章也强调,随着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从仿制走向创新,Biotech(创新药企)资产的质量正在提高,但与美国同类资产相比,估值仍然偏低,这对寻求投资的西方投资者而言颇具吸引力。

举例来看,今年5月,恒瑞医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Hercules CM Newco,作为对外许可交易对价一部分,恒瑞将取得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且将从美国Hercules公司获得GLP-1产品组合授权许可费;4月,欧洲生命科学投资领军企业Medicxi领投了总部位于上海的德昇济医药A+轮融资。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进入2024年,我国创新药企也被卷入收购的浪潮。1月5日,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3月,美国上市药企Nuvation Bio宣布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购葆元医药。

收并购方面,鱼跃医疗董事长吴群强调,“重点关注后期的整合和战略协同。”这也意味着尽管作为交易标的,本土创新药企同样需要厘清自己的目标和定位,才能在未来与跨国药企(MNC)共同实现产品商业化。而从当前的市场环境看,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创新药企都在重塑自己的产品管线、销售体系和销售人员。

如何规避风险?

海通证券研报分析,回顾既往3年MNC公司的发展,大药诞生支撑MNC市值不断突破,全球药品研发和技术路径已经出现方向性的改变。现阶段市场空间大的品种已经逐步兑现,增速高涨,中国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创新研发不断积累产生大药,大药诞生铸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药企。

具有技术创新性和临床价值的产品始终是市场所需要,彰显着发展潜力。2015年开始的药政改革带来了中国创新的新时代,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创新药赛道,行业竞争加剧不可避免,靶点扎堆、赛道拥挤的行业乱象随之出现,也带来了大量重复的竞争,使得企业间的 “内卷”严重。

以近两年的热门赛道ADC为例,市场对其是否会重蹈PD-1“内卷”之覆辙多有担忧。中国银河证券研报统计,目前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ADC靶点中,HER2占比超过20%,获得第一三共、罗氏、辉瑞等海外大型药企的青睐,赛道较为拥挤;其余像EGFR、TROP-2、Claudin18.2等热门靶点也有多家企业进行布局。

面对MNC的竞速布局,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认为,“不一定要跑得快,关键是跑得成功,注册制度和临床研究规则要求药企逐步投入时间,这是规则问题,即使有资金也无法快速解决,科学和数据要做扎实。”

在吴群看来,对比“内卷”,当前不少企业通过降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的现状,更适合用“内耗”概括,对各家企业而言,下一个周期的挑战聚焦在产品和服务是否能够精益求精。

对抗“内卷”,除了从内部进行调整,也有不少企业向外寻求发展空间。智翔金泰首席医学官王炜指出,“综合产品定价和人群占比,往海外发展是必然趋势。”事实如此,对比海外,从定价上看,我国创新药定价总体较低。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我国第一款出海的创新药物,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海外定价大概是国内价格的10倍。而泽布替尼也是国内药企在临床开发差异化设计上的典范,2024年上半年,该产品全球销售80.18亿元,同比上涨122%。也正是受益于创新产品,百济神州逐步实现业绩扭亏。

这也说明创新研发仅是开始,面对复杂的发展环境,产品必须经受住市场推广的考验。特别是自2023年下半年国家卫健委会同九部门启动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以来,随着行业“洗牌”,拥有更高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品种和高效合规商业化能力的创新药公司预期将取得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

艾德生物CEO罗捷敏也强调,医疗反腐扭转了行业生态和业务模式,合规性风险预期会长期存在,企业需要确保业务和商业模式符合国家这一轮医改的趋势。同时,对比过去市场相对无序的竞争,近两年来行业也在重塑阶段,更要求龙头企业专注于自身能力的建设。

转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韩利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韩利明】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