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董严
文物摄影|杜广磊
制图|夏文瑾
瓷器,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作为古代美学与先进工艺的结晶,瓷器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更是千年精神文明的沉淀。透过瓷器图解,我们惊叹于瓷器凝固的文明之美,亦憧憬彼时工艺之盛。
01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
三国(吴)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 故宫博物院藏
三国(吴) 青釉堆塑楼阁人物鸟兽谷仓罐 故宫博物院藏
三国时期陪葬器,胎体呈灰白色,通体施青釉,以百鸟争食、欢庆丰收、牲畜满栏等题材的立体雕饰展现了 1700 多年前江南吴地庄园五谷丰登的场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堆塑与贴塑纹饰更是体现了三国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
谷仓罐又称“魂瓶”,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衰于民国,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随葬明器(又称冥器)。造型繁复,装饰多样,用以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种种享受,取安魂、招魂之用。
02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三国(吴) 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 南京六朝博物馆藏
双首连体鸟及佛像正面细节图
盘口束颈,壶口上有一圆弧形盖,盖钮饰柿蒂纹,盖面则绘有一对翩翩起舞的人首鸟身的神禽。瓷壶腹部鼓起,上用褐黑彩绘出多种贴塑纹饰。自上而下,颈部绘有七只身形矫健的异兽纹饰,肩部贴塑铺首、佛像、双首连体鸟三种纹饰,排列整齐,间隔有序。腹部绘上下两排持节羽人,上排 11 人,下排 10 人,羽人皆两两相对,身形瘦长,皆用褐彩勾勒。
纹饰展开图
肩部贴塑佛像
辅首纹饰
肩部双首连体鸟纹饰
持节羽人纹饰
此器于 1983 年发现于南京的一座三国东吴时期的大墓中,纹饰遍布器物全身,画面气韵生动,是迄今为止最早以绘画手法美化瓷器的器物,其精湛的釉下彩绘工艺改变了人们对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的认识,把釉下彩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五百年,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
03
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 青釉仰覆莲花尊 河北博物院藏
1948 年河北省景县安陵镇封氏墓群出土了四件莲花尊,是莲花尊器型的代表。尊盖、颈部、肩处、腹部和足部五部分都有独特的纹饰。整体观之,器型高大古朴,各种纹饰繁缛华丽,集多种技法于一身,展示了北朝时期超高的青瓷烧制水平。
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为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一般都有多层莲瓣纹,肩部有系穿,颈部细长,有的还饰有花鸟云龙纹,造型优美,端庄俊秀。
莲花尊常见纹样
04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北齐 黄釉乐舞图瓷扁壶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扁壶施黄褐色釉,器身虽小,细节处却十分精致,扁壶两面的腹部各有一组胡腾乐舞图。胡腾舞流行于唐代,原为中亚塔什干地区的民间舞蹈。十六国、北朝时期我国与中亚、西域诸国往来频繁,西域的装饰图案、西域人物以及音乐舞蹈都成为瓷器的装饰题材,《隋书•音乐志下》列出的 9 类舞曲中,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天竺乐 6 类均来自西域,展示了当时中原地区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特点。
05
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椰枣纹执壶
唐 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椰枣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青釉执壶,直颈盘口,腹部圆润微鼓,肩处有柄、系与流。通体施青釉,釉色略显灰黄,流处为褐色釉。腹部模印贴花椰枣纹,椰枣纹饰自然下垂,线条流畅,细节把握精准。纹饰之上又覆盖了大块褐色釉,从而形成三个椭圆形斑块,突出了纹饰的装饰效果。此器造型规整,图案特殊,也是唐代长沙窑外销西亚各国的品种。
模印贴花:长沙窑的一大特点,出现于唐中后期,常在器物的系或腹部作局部装饰,唐代诗人刘言史咏茶诗云“湘瓷泛轻花”。方法是通过模具印出装饰图案,再贴附于半干的坯体上,施釉着色后经高温炉火炼成。唐代长沙窑大量烧造釉下彩绘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术,开创了后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
06
青瓷提梁倒灌壶
五代 青瓷提梁倒灌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一般提梁壶的提梁均在壶身两侧,壶盖独立可拿取,此壶的独特之处是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设计者匠心独运,将提梁的一端连接壶身,另一端连接壶盖中心,并且将提梁设计成一只凤凰形状。这一独特设计也注定了在使用时的独特性,此壶为倒灌壶,即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呈梅花形,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在使用时,先将壶倒着灌水,盛满后放正,便能做到滴水不漏,然后再从瓷壶肩部的狮子形流中倒出,这一倒灌设计符合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
此壶采用狮子、凤凰造型,腹部又铺陈缠枝牡丹花纹,集百兽之王、百鸟之王、百花之王于一身,造型大气,纹饰精美,釉色莹润,是耀州青瓷中的珍品。
此壶为耀州窑精品。耀州瓷出产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因产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瓷。青瓷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其中精品倒流壶、凤鸣壶、良心壶、公道杯更是闻名遐迩,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
07
哥窑灰青釉瓷盘
宋 哥窑灰青釉瓷盘 南京市博物馆藏
瓷质,清灰胎,内外开片,纹样清晰,口沿薄釉,底足无釉。八棱形葵瓣口,稍外撇。盘腹较浅,圈足矮小,内外壁呈斜坡状。
器表满布均匀分布的冰裂纹,裂纹之间的细线呈现不同颜色,经染色后,大裂纹线处为黑色如铁线,小片裂纹线处为褐黄色如金丝,两种线条相互交织,便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金丝铁线”,也称“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此盘形制秀气,制作工艺精湛,所呈纹片疏密有致,釉色温润如玉,为哥窑传世瓷器中的精品。
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极富艺术感的裂片纹著称于世。裂纹本是因胎体和釉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所导致的缺陷,而哥窑在裂片的缺陷上巧作文章,形成了独特的天然美感。
08
绿釉贴塑番人火珠纹双孔鸡冠壶
辽 绿釉贴塑番人火珠纹双孔鸡冠壶 辽宁省博物馆藏
鸡冠壶,因其提系部位形似鸡冠而得名,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最早的鸡冠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而烧制,装水或盛酒,壶体扁圆,腹部靠下而且隆起,所以又被称为皮囊壶、马蹬壶。此壶通体施绿釉,壶流与壶柄处塑有番人形象,壶身装饰火珠纹,与器型融为一体。
鸡冠壶一般分为穿孔式和提梁式两种,今天看起来简单的线条和仿皮子缝合的特征,是对契丹人马背生活的一种写实记录,在契丹族逐渐定居后,鸡冠壶为提梁壶所取代。
09
各种釉彩大瓶
清乾隆 各种釉彩大瓶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大瓶为洗口长颈,腹部为长圆形,下承一圈足,足部微微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造型经典古朴,十分规整,有“瓷母”之称,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腹部为十二面长方形开光,每个开光内都绘有吉祥图案,其中六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六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
瓶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十五层之多,还有结合了釉上彩与釉下彩的斗彩,要想各种釉彩都能展现的淋漓尽致,成功率极低,但却奇迹般成功了。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10
霁蓝描金万寿象耳瓶
清乾隆 霁蓝描金万寿象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乾隆朝瓷瓶,颈部两侧饰有特殊的象耳,通体以霁蓝釉为底,器表描金装饰花纹,两面开光,每面描金剔刻“寿”字五十个。
霁蓝釉也名“霁青”,又名“祭蓝”、“积蓝”。“霁”的本义为雨止,用以描述雨过天晴后纯净透亮的感觉。霁蓝釉闪烁着蓝宝石的光泽,熠熠闪光的金彩,光彩夺目。
11
窑变釉贯耳杏圆方瓶
清道光 窑变釉贯耳杏圆方瓶 大运河博物馆藏
此瓶为委角(方形器物的四角,抹去其尖角,向内收缩,如同把角折起来,形成圆弧状拐角)方形口,外底中心镌刻“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款,是清代道光年间宫廷御窑厂仿照宋代器物所制。器身通体施窑变釉,包括红、蓝、白色等釉,以红色为主,是道光年间的窑变釉瓷器佳作。此器腹部前后凸起的杏核形装饰是其独特创新之处,一般称作“杏元”或“杏圆”。
此类贯耳杏圆方瓶是清代御窑大运瓷器中的传统品种,始烧于乾隆朝,品种有窑变釉、仿哥釉、仿汝釉等品种。
12
金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纹杯盘
清代 金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纹杯盘 故宫博物院藏
珐琅在清代宫廷是重要的创新工艺,珐琅彩颜料附着力不强,工艺难度较大,烧造量稀少,传世品更为罕见。此套杯盘以黄金为胎,化学稳定性极高,要将珐琅固烧其上,技术更为困难,因此也更显珍贵。
金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纹杯盘纹饰构图严谨,勾线精细,杯子总共用了 20 两黄金,真所谓“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
13
大雅斋粉彩花鸟纹长方花盆
清 大雅斋粉彩花鸟纹长方花盆 南京博物院藏
大雅斋瓷器,得名于瓷器上常有单行横书的“大雅斋”三字,同时印有双龙环绕的“天地一家春”椭圆形篆字红彩印。大雅斋瓷器在造型特征、装饰风格等方面和其他瓷器有明显不同,在色调上,多以黄、绿、蓝、红、紫、藕荷色为地,并以珐琅彩用的蓝、血、墨等色以及各色粉彩绘制纹饰,且纹饰多以花鸟纹为主,绘画线条细柔流畅、笔意清新。
明清官窑瓷器款识示例
14
德化窑白釉堆贴梅花纹八角公道杯
明 德化窑白釉堆贴梅花纹八角公道杯 福建博物院藏
公道杯又叫“平心杯”,杯里心所立人像内有空心管道通于杯底小孔,它利用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当酒水高至人像胸口,就会从杯底全部泄出,这样既可以在古人宴酒时保证饮酒量的公平,又表达了古人满损谦益的教化作用。
15
红彩御题诗纹盖盅
清 红彩御题诗纹盖盅 徐州博物馆藏
此盖盅为嘉庆官窑器。敞口,腹部下收,圈足。碗身内外壁及盖以红彩绘制两周如意头纹,碗及盖的外壁两周如意纹之间以红彩楷书提写诗句,其文出自嘉庆皇帝的一首诗“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落款为“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浣御制”。下绘圆形“嘉”,方形“庆”朱文印章。
内壁两周纹饰之间,以红彩线条绘制“三清纹”,即松树、梅树、佛手。足底及盖的抓手内,以红彩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识。整器布局严谨,釉色莹润,制作精致,为嘉庆时期的精品。
16
淡黄地青花桃纹盘
清 淡黄地青花桃纹盘 山东博物馆藏
盘撇口,浅弧壁,大圈足。胎质坚细,彩釉明丽,纹饰吉祥,为乾隆官窑制品。通体以黄釉为地,以青花绘画装饰。外底心青花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盘造型周正,构图疏密有致,以点染的方式模仿明早期青花沉积与晕散的效果。
九桃纹多见于盘、瓶,寓意蟠桃献寿、九福至尊,其意源于《齐民要术》:“东方种桃九根,宜子孙,除祸凶”。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绘桃质九颗,连带枝叶者谓之九桃,康窑大瓶价亦不资,此后九桃瓶、罐、盘、盌代有踵作,雍正九桃盘多作豆彩,又兼外绘团鹤者,亦足珍也,又有八桃及二十余桃者”。
牵牛花俗称喇叭花,别名“朝颜”“勤娘子”,作为纹饰流行于明清时期,主要作为辅助图案出现。
17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清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山东省博物馆藏
赏瓶亦称“玉堂春瓶”,创烧于雍正朝,属清宫大运瓷品种,历年定烧。因其主题图案是青花缠枝莲纹,寓意“清正廉洁”,因此常被皇帝作为赏赐用瓷,以期臣子为官清廉,故又名“赏瓶”。此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造型挺拔秀美,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莹润光亮,青花色泽鲜艳明快,纹饰布局层次分明,是乾隆朝“赏瓶”的标准器。
18
同治梅鹊
清 黄地粉彩梅鹊纹盘及羹匙 山东博物馆藏
这是一组成套瓷器,为“同治大婚瓷”。史料记载,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两宫皇太后下懿旨:“皇帝冲龄践祚,于今年十有一年。允宜择贤作配,正位中宫,以辅君德而襄内治。兹选得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忒氏淑慎端庄,著立为皇后,特谕”。
同治大婚瓷“梅鹊”纹样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载,江西巡抚景福负责烧造“大婚礼造器”达七千余件,品类分 10 份,每份 24 种。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怀碗、黄酒碗、酒杯、羹匙和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餐具以 148 件为一套,是晚清官窑中式餐具的典型器。这两件黄地粉彩梅鹊纹器物属于“黄地喜雀梅碗样”,纹样喜庆,寓意“喜上梅(眉)梢”。
19
黑釉剔花卷叶纹瓶
金 黑釉剔花卷叶纹坛 山西博物馆藏
此文物出产于山西省大同市青磁窑村,以剔花工艺最具特色。产品以黑瓷为主,兼烧褐釉瓷、茶叶末釉瓷。器型有梅瓶、罐、坛等。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面乌黑发亮。剔花装饰均在肩部至腹部,纹饰简练流畅,艺术成就很高。
黑釉剔花卷叶纹瓶 山西博物馆藏
图片 | 杜广磊 夏文瑾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