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笛/文 8月28日,第五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幕,该峰会吸引了451家跨国公司的550余位嘉宾。
“嘉宾采访通道”是本次峰会一个创新,同时也是这个国际合作高能级平台的一个“交流窗口”——9位跨国公司领导人依次走上通道接受采访,分享对山东市场以及对中国市场的见解和期待。在推介会上,跨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阿尔斯通中国区总裁耿明说,要不断加大在济南和青岛的投入,无论是在产业还是在研发上。
过去两年间,不时有一种观点浮现:在全球化出现波动的今天,以及人力成本等单一生产要素的变动下,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是否在减弱?中国市场有没有形成新的吸引力?
在这场峰会中,我们找到了中国市场新吸引力的答案。
一
26年前,阿尔斯通就开始了在青岛的投资。耿明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参加这次青岛峰会,阿尔斯通不仅加深了与山东省各级政府和行业伙伴的交流,也让他看到了更多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在绿色智能交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接下来,阿尔斯通将聚焦低空经济、数字城轨和城际铁路三大领域,在山东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这些合作机遇来自青岛这座城市的资源禀赋。青岛不仅是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的承载地,生产了全国60%的高铁动车和25%的地铁车辆,同时这里也有着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中国轨道交通的创新策源地之一。
另一家跨国药企阿斯利康在青岛看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英国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主席、中国区总裁王磊说:“青岛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布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康复大学、青岛医学院等重要高校资源集聚,让青岛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热土。”
青岛聚焦于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物的研发,持续深化并推进“蓝色药库”计划。目前,在全球已上市的16种海洋药物中,中国自主研发的两种药物均源自青岛。
在专题推介会上,山东的另一个创新高地——济南,推出了四大主导产业机会清单。如今,济南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精品钢与先进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6万亿元。此次峰会期间,济南捷报频传,成功签约了35个项目,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以及新能源、现代物流、保税加工、跨境易货贸易等领域。
作为支撑的是,济南这座城市汇聚了山东大学在内的52所高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数量接近70万人,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目前,济南的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280万人。此外,中科院的13家院所相继在济南落户,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科研实力。济南还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和3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济南名列第32位。
同时,济南在多个产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和头孢菌素生产基地,也是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基地和粉末冶金基地。在国内,济南不仅是最大的重型汽车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激光装备产业基地。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已投运的算力总规模达到3000PFlops,其中智能算力2607PFlops,在2023年中国城市智能算力排名中居第7位。
山东不仅坐拥两大创新高地,还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产业,其中既包括大量正在快速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也有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这些产业不断释放着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动能,为跨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与发展空间。
2024年前5月,山东实际使用外资63.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0.9%。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山东省利用外资的“新引擎”,上半年同比增长15.9%,占实际使用外资的43.9%;到账资金达27.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占比提升了15.3个百分点。
二
山东不是个例。
从总量来看,尽管近年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从高位有所回落,但规模依然稳定在近十年来的较高水平,且在全球范围仍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从结构来看,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占比还在持续攀升。
这说明中国的红利并未消退,反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20世纪80年代,当第一批外资企业踏入中国,开设工厂,它们看中的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丰富、优质且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土地资源。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一个规模庞大、活力四射的消费市场逐渐成形,成为吸引全球跨国公司竞相布局的关键因素。
如今,中国制造的综合成本依然保有优势,中国消费市场的体量仍在不断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上。
这种创新能力一方面来自政府和企业在科研上的持续投入,另一方面来自产业本身——从动力电池到新材料,中国大量创新来自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的密切合作,这也是中国创新的秘诀之一。
在这种创新能力的推动下,中国不仅成为一片能带来丰厚投资回报的“沃土”,也成为一个科技创新的“高地”。
跨国公司是世界商业文明的推进者。跨国公司成长的奥秘就在于其能够充分利用、吸收不同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并实现资源和能力的较优配置。
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也开始将中国作为创新策源地,利用中国的创新红利,服务全球市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技术的飞跃发展离不开跨国企业的广泛参与,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将继续坚持开放创新,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升级。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对创新的推动也将变得更加双向和共享。
这场在山东召开的峰会告诉我们:来自产业界和科研界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不仅构成了中国市场最具吸引力的红利之一,也是中国市场给予所有参与者的最佳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