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先生逝世了,一代物理学大师的传奇人生画下句号。
由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发出的讣告显示,这位享誉全球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作出了贡献,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
1926年,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他自幼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卓越天赋,并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求学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随后赴美深造,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1956年,他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所长王贻芳还记得,自己最后一次见到李政道先生是在“大约10年前”。当时,王贻芳给李政道带了一本纪念高能所成立40周年的画册,还给对方介绍了一些高能所的最新情况。
李政道一直都在积极推动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用王贻芳的话说,李政道为中国的高能物理发展“作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巨大贡献”。
1972年,李政道回国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在与周总理及张文裕先生讨论云南站的宇宙线研究成果中,李政道首次提出,中国应该考虑建造一台小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议。
“如果没有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概是建不起来,或者会拖延很久。当时高能所有事就找他。李先生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压上了自己的全部声誉。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中国能够做成这样一台加速器,在这之前中国也没做过像样的一台加速器。”王贻芳感慨地说。
从1979年到1989年,李政道发起并参与实施“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简称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有媒体称:CUSPEA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西南联大研究学者、作家张曼菱曾经在北京面对面采访过李政道。她还记得,当时李政道穿着丁香红衬衣,一张圆脸“很显年轻”,说着“含有磁性的江南口音”,看起来“敦仁温厚”。
“他的谈话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张曼菱说。
李政道曾提出建立“博士后”制度,“以迅速解决中国的‘人才断层’问题”。为了让当时的中国尽快弥补上教育的“断层”,李政道为那些留学生写了300多封推荐信并亲自寄出。那些留学生到了美国,他耐心接待,帮助并勉励他们完成学业。
在商务印书馆今年7月出版的《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中,张曼菱记录了李政道当时对她说的一段话:“一个出发点是很简单的,因为我的成就,假如当初没有联大跟浙大老师们的保护,给我的机会,我今天就没有现在的成就。所以说,每一个年轻人,一个学生的成就跟当时的可以说是吸收到的营养,阳光也好,就是从这样培养出来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很想把自己的努力,也培养转移到下一代。”
他与张曼菱讨论西南联大,讨论教育的“人性化”,认为大学要“精”。用张曼菱的话说,“李先生抓到了中国教育的重要问题”。当时李政道对她说:“当你把每个大学都要变大、扩大,必须考虑到是什么使它精,博士后制度,实际上就是从精这个方向来看。”
此外,他还促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立,建言设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制度,设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提议建立李政道研究所,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做的这些事情,任何一件拿出来都非常重要,但是他居然做了这么多件。”王贻芳还记得一个李政道的“感人场面”,与北京谱仪(BESIII)超导磁铁有关。
据王贻芳解释,这台磁铁长3.5米,直径3米,磁场强度1特斯拉,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单体超导磁铁。研制大型超导磁体的难处在于无法分步测试并做修改,只能在全部制造完成后才能测试,这时如果有问题也无法修改了。这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风险最大、价格最高的单体设备。
“在2007年6月的一个晚宴上,我们告知李先生,一小时前超导磁体励磁成功。他非常激动和高兴,当场表示要去看看大家。晚宴结束之后,当时81岁高龄的李先生,深夜11点来到现场,慰问课题组成员,祝贺并感谢大家的努力,给了大家莫大的鼓舞。”王贻芳回忆。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完成建设任务于2008年开始运行时,李政道发来了贺信。2016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峰值亮度达到1×10^33cm^-2s^-1的设计目标,李政道又一次发来贺信。2003年,高能所提出在大亚湾建造一个中微子探测装置,同样得到了李政道的支持和帮助。用王贻芳的话说,几十年来,李政道对高能物理的支持都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会“投入大量精力,付诸实际行动”。
“李政道先生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影响广大。”王贻芳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渺 张仟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