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日本后,三位中国养老院院长学到了

田进2024-07-31 23:07

记者 田进 7月下旬,由乐link养老助推器发起组织,国内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和养老专家组成了一支十余人的团队前往日本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此行,他们希望寻找到国内养老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新的商业模式。

作为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日本在197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又进入到超级老龄化社会。不仅如此,日本老龄化的程度还在进一步加深,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30%以上。如何应对老龄化成为日本过去五十多年一直在探索的议题。

近几年,国内也开始面临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压力。2013年,中国迎来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元年,而十年后,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这样的老龄化程度与1994年的日本相近。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养老行业的发展路径和现状对国内养老服务行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也吸引了国内大量养老机构负责人前往日本参观考察其养老体系的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养老机构在总体规模和硬件设施上已经超越日本,但在精细化服务层面,与日本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而言,国内部分养老机构更侧重于外在规模的扩张及配套设施的完善,而日本养老机构则更加聚焦于通过配置设备、环境营造与服务进行深度融合,来关注满足老年人的内在需求,确保他们都能有尊严的生活。

南京银杏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友凤发现,中日最主流的养老方式都是居家养老,但国内为居家老人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数量相对欠缺,日本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这背后离不开一整套社会体系的搭建。

13年前,乐link养老助推器发起人、乐龄社区养老创始人王艳蕊首次踏上日本考察之旅。那时,她感受到中日两国在养老服务行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很多在日本已经成熟的养老业态在国内难以实现,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一系列变革,包括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政策的落地以及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推进,这些变化逐渐改变了她的认知。

王艳蕊认为,日本相对低价的老年公寓模式,在国内未来很可能拥有巨大的商业前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老人需要的,也是包括老年公寓在内的普惠型养老服务。同时,她也提醒需警惕养老机构“炒概念”的现象,即过于关注设备更新或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养老服务的本质——以人为本。她强调,在养老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时,应给予老人有温度的关怀。

(以下内容根据采访人口述整理)

袁治:养老机构如何做到精细化服务

这是我第一次前往日本考察,虽然此前在不同场合和养老同仁们聊过日本养老服务的精细化,但百闻不如一见。

一圈观察下来,可以说国内养老机构规模、硬件设施等早已超过日本。国内多数养老机构床位数都在300张以上,而日本大多数养老机构床位都在100张以下,办公场所也相对较小。

但日本通过精细化服务让老人有尊严地活着还是让人印象深刻。多年从事养老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很忌讳被别人认为“老了、不行了”,如何做到关爱无痕,避免在服务过程中因被定义为“老了,不行了”,而给老人带来心理压力与伤害,这也是国内养老机构一直在摸索和努力的方向。

以餐饮服务为例,针对超高龄或者半失能和失能老人,国内养老机构一般会用料理机将食物打碎,再以流食的形式喂给老人。受限于老人的咀嚼、吞咽功能,护理员只能给老人喂流食,但流食看起来很难吃、味道也一言难尽,老人生活普遍缺乏幸福感。

而日本养老机构就很在乎这一点。日本的护理员会在流食中加入少量的增稠剂,再放进各种形状的模具中,将流食做成小鱼或小熊形状,让吃饭这件事变得很有仪式感。

日本养老机构在环境设施上,也会尽量为老年人营造适合生活的友善环境。比如家具旁的扶手、无障碍上坡通道的设立等。相比于随时随地扶着老人,机构会尽量尊重和维系老人的生存能力。

除了精细化服务之外,精细化管理也是日本养老机构的一大特色。

在养老机构区域划分上,与国内大多数养老机构普遍采用的类似大学宿舍的混住模式不同,被考察的日本养老机构采取了单元化管理的方式,每个单元仅容纳7至10位老人,且每个单元会被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失智老人区、日间照料区等。同时,老人的洗澡次数、被褥更换次数以及指甲修剪次数都被记录在册。

与国内的长期护理险类似,日本从2000年起开始实行“介护保险制度”,在获取居家护理服务或者养老机构服务时,所有老人只需支付约10%的费用。

在国内,只有老人进入中度或重度失能状态,才能享受长期护理险制度。日本则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进而决定所有老人可享受的不同等级护理服务——日本的介护等级从轻度到重度可分为自立、要支援和要介护三大类。其中,要支援分为两个等级,要介护又从轻度到重度分为一至五级。

此外,日本在养老方面的消费观念也值得学习,这是精细化服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日本一家养老机构调研时,我们就看到在它的日间照料中心区域,每天都有十多位失能老人如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般,早晨被特别定制的可载轮椅中巴车接至机构,傍晚再被安全送返家中,既满足了老人原址安老的诉求,又享受到了与亲人相伴的天伦之乐,同时也能得到更为专业的照护。但这样的模式成本较高,在国内很难实现。如果想要实现这一模式,除了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家庭成员愿意像对待小朋友那样对待老人。中国的养老体系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吴友凤:90%的老人如何居家养老

按照传统意义上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只有3%的老人会进入养老机构养老,而90%老年人则居家养老,7%老人在社区嵌入型养老机构养老。

经过十余年发展,国内养老机构板块已经较为成熟,但因政府购买服务能力有限,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机构专业能力有限,以及老人在居家护理方面的消费意识不强,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机构仍处于缺位状态。

与国内相似,居家养老也是日本最主流的养老方式之一。为此,日本为居家老人搭建了一整套护理体系,日本居家护理服务的数量和频次也很高。

首先,日本有许多连锁化运营的诊所为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包括输血、牙科服务等。很多在国内不可能实现的内容,在日本都已经实现。这样既避免了老人出门看病的折腾,也能让有资质的医院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提供给更需要的人群。同时,医疗机构会用一系列数据来佐证上门医疗服务发挥的作用。比如在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后,会对老人的住院次数、呼叫救护车次数、政府资金支出等数据做前后对比。

其次,在介护保险制度下,日本老人在家护理时能享受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且只需支付10%的费用,剩余费用由介护保险支付。所以,不管老人贫穷与否,都能在家得到最基础的护理。

在国内运营农村养老机构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村老人没有享受过任何优惠政策,加上他们收入本身就比较低,让这些老人自费获取上门护理服务很难,但考虑到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想要为所有老人构建与日本类似的上门护理福利体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好的迹象是,自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在中国49个城市实施,这让失能在家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可报销的上门护理服务。

当然,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一些缺陷也值得国内关注。比如,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是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提供。2015年前,个人只需支付介护服务费用的10%,其余部分由国家负担。2016年起,因日本老龄化不断加深以及政府的支出压力,较高收入者的个人支付比例提高至20%,2018年又进一步提高到30%。

此外,日本养老机构已经开始遭遇“用工荒”。我们了解到,日本近几年许多提供上门服务的机构因护理人员不足而被迫关门。调研中,我们在养老机构等一些服务场所也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年人在工作。在国内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们未来也可能会面临这样的窘境。

王艳蕊:适合普通人的养老公寓

过去十三年中,我一共去日本考察过五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的老年公寓模式。

在日本,除了政府部门或私营企业投资建立的养老院,老年公寓也是一项重要的养老服务模式。老年公寓与普通商品房性质相同,房屋和社区设计经过适老化改造,然后再以租赁的形式提供给活力老人。

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日本许多连锁化运营的房屋中介会把一些老旧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包括安装紧急呼救按钮等。同时,每栋楼会配备一至两位服务人员,租赁费用和服务费用并不高。养老公寓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不限制老人自由,当老人发生紧急情况时,又能随时为老人对接需要的专业服务。如果楼栋内的老人进入半失能和失能状态,则会被转运至相应的护理机构中。

此前,国内大量的保险公司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类似的探索。保险公司普遍的做法是,通过租赁或自建方式,打造规模庞大的高端养老社区。这些社区内包含活力老人区和失能老人护理区等,活力老人区的房间模拟家庭住宅环境,月收费在1万至3万元不等,客户群体定位于高知群体或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

国内高端养老社区会为活力老人提供餐饮、房屋清洁等服务,因此收费更高。而日本养老公寓更强调帮助老人保全个人生活能力,尽量不打扰个人生活,这也是应对日本劳动人口缺乏的举措之一。

当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3亿之众,而高端养老社区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仅为数万人,大多数普通老人难以承担每月超过万元的费用。因此,包括养老公寓在内的普惠型养老模式才是未来绝大多数老人的刚性需求。

此外,在学习国外一些新的养老商业模式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国内一些机构“炒概念”的现象。近几年,国内一些养老机构迅速推行智能化养老概念,如为老人配备智能手表,监测睡眠等。但是,我们在考察时就发现,日本养老公寓更倾向采用低智能化的方式,比如在住宅内简单安装一个定时提醒的设备,老人只需摁一下即可确认自身安全。如果老人未能摁下,相关服务人员才会上门来确认老人的健康状态,最大限度地尊重了老人的个人隐私,避免了不必要的打扰。

回顾十三年前第一次前往日本考察时,我当时的感受是中日之间在养老服务行业存在巨大差距,这估计很难在短期内赶上。但是,中国养老服务行业在随后的日子里,如同摸着石头过河般,经历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历程。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至今各项标准已经相对稳定。相比之下,中国的养老服务业仅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因此在养老服务上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养老机构的共同努力,各类养老机构一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