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帅国 上半年汽车销量严重下滑、跟进宝马退出价格战、关闭生产线减少产能……近期,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状况成为汽车市场关注的热点。7月29日,在日本第一大券商野村证券举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和观察”线上媒体交流会上,再度提及了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如何寻找出路的话题。
野村中国汽车与零部件、科技与电讯行业分析师应重熙表示:“合资车企和中国的一些产业链企业进行合作,从中国产业链、中国技术角度来做一些新的产品以赢回中国市场,我认为这可能才是它们真正的出路。”
在应重熙看来,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智能化的路上走得更快、更坚决,技术方面取得了领先优势,并从市场端不断地蚕食合资车企的份额。合资车企原来那套靠自己的配套零部件、自己的技术在中国发展的路子现在已经走不通了。因此,合资车企唯有实现真正的产业链本土化,才有可能重塑自己的品牌力。
纵观汽车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实际上,包括丰田、本田、大众等在内的品牌,其在与中国产业链企业合作方面已经开始布局,只是路径各不相同。
在今年6月底举办的广汽丰田首届科技开放日,广汽丰田毫不掩饰地对外表示,在智能化技术方面,已与多家中国企业已经达成广泛合作。
在智能驾驶领域,广汽丰田同时选择了Momenta和小马智行两家中国合作伙伴。其中,广汽丰田联合Momenta打造了TOYOTA PILOT端到端高阶智驾,即将搭载在新车型上于明年推向中国市场。同时,广汽丰田还入股了小马智行,并与后者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在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领域开展合作。
智能座舱方面,广汽丰田则与华为、腾讯等科技公司合作多年。今年推出的第9代凯美瑞、2024款赛那和汉兰达三大旗舰车型上,便融入了华为AI语音助手、Hi-link车家互联生态,也整合了腾讯系生态服务。广汽丰田表示,2025年上市的C级纯电轿车,将在智能座舱方面与华为开展更全面的合作。
另一家日系品牌本田汽车也在寻求与中国供应链的广泛合作。在今年4月举办的北京车展期间,本田汽车发布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电动车新品牌“烨”。本田汽车表示,烨品牌产品由本田中国本土团队自主研发,且将与大量中国本土供应商进行合作。
德系品牌大众汽车的策略则是入股中国供应链企业与整车企业,并在技术方面开展合作。早在2020年,大众汽车便投资60亿元成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
2023年,大众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收购了小鹏汽车4.99%股份,同时双方签署了长期合作技术框架协议,约定合作初期,双方将共同开发两款针对中国市场中型车市场的大众品牌电动车型,计划于2026年推出。今年2月,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了平台与软件联合开发技术合作协议。7月,双方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宣布将为大众在华生产的CMP和MEB平台开发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
然而,合资品牌与中国车企、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合作,由于合作时间短、合作深度浅等原因,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明显的效果。另外,合资品牌选择合作对象时,其合作模式并不比自主品牌相互之间的合作更有深度。最典型的例子是,华为与赛力斯、北汽、奇瑞、江淮等自主品牌进行了深度合作,但与外资品牌的合作基本只限于为其提供零部件。
实现真正的本土化后,合资品牌还需要多久能够实现对自主品牌的追赶乃至赶超?对此,应重熙认为,两三年以后,中国汽车行业里面还有多少外资市场份额继续存在,取决于外资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中国市场的挑战,是跟中国企业进行合作融入到中国,还是继续走自己的路线。“我们认为,整体上看,中国品牌会在自己的市场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而外资品牌相对来说可能会逐渐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