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乳企陆续披露2024上半年的业绩预告,蓝鲸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6家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大型奶企中,除妙可蓝多和皇氏集团保持盈利外,其他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蓝鲸新闻记者还注意到,随着性价比成为消费新趋势,部分高溢价乳制品开始在货架上消失,还有一部分则在降价或者转而提供大包装、每100克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这种环境下,乳企一方面继续尝试新的品类创新,一方面则在探索海外市场。
供需失衡,奶价暴跌
2024年上半年,乳企的日子并不好过。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在2024年5月,奶价3.34元/kg,同比下降0.55元/kg(全成本下降0.31元/kg),公斤奶利润空间是奶牛体系记录以来首次进入负值。本轮调整周期严峻程度超过2016—2017年,行业亏损面超80%。
此种趋势还在加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7月第2周,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24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下跌13.8%。
此外,供需失衡仍较为严重。
从需求端看,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2023年,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同比分别为7.9%、-6.5%、-2.4%。在2024年5月,乳品全渠道增速为-1.4%,线下渠道增速为-3.5%。作为对比,同期,饮料全渠道增速为10.8%,线下渠道增速为9.6%。
与此同时,供给侧则继续扩张。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透露,2019—2023年牛奶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2023年牛奶产量4197万吨,比2018年增加1122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24万吨,人均占有量提高近8kg。2024年一季度牛奶产量增长5.1%。
导致的结果是龙头乳企大量原奶喷粉。
李胜利的调研显示,2024年4-5月,龙头乳企平均每天喷粉的生鲜乳达到2万吨,约占收奶量25%。2024年6月底喷粉的生鲜乳下降到约0.8万吨/天,约占收奶量的11%,2024年生鲜乳过剩情况显著高于2023年。截至2024年6月,龙头乳企奶粉库存量不低于30万吨。
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蓝鲸新闻记者,喷粉就意味着亏损,一吨喷粉大概亏四五万元人民币。
某乳业业内人士则告诉蓝鲸新闻记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临期大包粉的库存压力增大。
二三线乳企业绩下滑
此种局势已经对行业巨头营收造成影响。
天润乳业预计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将亏损2600万元到3100万元,而其去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1.26亿元,由盈转亏。
麦趣尔、庄园牧场延续并加大了亏损态势,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0.58亿元-0.68亿元、0.7亿元-0.95亿元,上年同期分别亏损0.37亿元、0.20亿元。
2024年上半年,皇氏集团虽然保持盈利,但净利润大幅下滑,预计实现净利润100万-150万元,同比下滑99.3%-99.53%,而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2.13亿元。
对于业绩下滑,皇氏集团给出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同期卖股权导致的基数高。蓝鲸新闻注意到,在业绩变动原因中,皇氏集团并未提到原奶价格给其带来的影响。
宋亮表示,“皇氏集团业务有增长主要是因为水牛奶的整个价格相对稳定。现在普通牛奶的促销力度很大,但水牛奶相对小众,价盘比较稳定,因此业绩相对不错。”
奶牛养殖企业受到的冲击更明显。2024年上半年,澳亚集团预计录得亏损净额约人民币6亿元-7亿元,对比上年同期亏损净额3.1亿元来看,今年上半年亏损面将扩大一倍。
一位大型牧场负责人牛牛对蓝鲸新闻记者称,全国生鲜乳均价较去年下降幅度较大,连续29个月持续下跌。做全产业链的乳业集团公司(牧场、草业、乳品加工厂、乳品终端销售)出售价能维持在3.6-3.85元/kg左右,发挥了产业链的优势。社会小型牧场的出售价格就较低,在2-3元/kg之间。
牛牛还透露,大型牧业(规模养殖企业,万头牧场)普通牛奶全成本控制在3.0-3.6元/kg左右(单产因素影响,单产高稀释成本),其他社会牧场因管理成本、财务费用等因素低于大型牧业。
下游销售遇阻,上游养殖户出奶也压力倍增。
“近几年大型乳企拥有的万头牧场越来越多,且不断投产,这使得其对上游养殖户的供奶需求减弱。”牛牛称。
如此境况导致的结果还包括,淘汰牛价格大幅下降。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数据显示,淘汰母牛价格从2021至2022年的25元/kg下降到2023年的18元/kg,24年下降到12-14元/kg。一头700千克的成母牛淘汰价格从15000元下降到7700元。奶公犊从4000-5000元/头下降到500-1000元/头。
但可喜的是,今年以来,饲料价格整体回落,有利于降低成本。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7月第2周,全国豆粕平均价格3.6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8%,同比下跌17.5%。
一位北方小型牧场负责人告诉蓝鲸新闻记者, 成品饲料又分为断奶犊牛饲料、育成牛饲料、泌乳牛饲料,今年这几个阶段饲料的价格相比2023年都是下降趋势。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投喂的,价格也都是下降趋势。
目前披露业绩的乳企中,只有妙可蓝多一改上一年度业绩颓势,对外披露了中报预增的好消息。
受益于上游原材料采购成本下降等因素,作为乳企下游企业的妙可蓝多发布的公告显示,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6500万-9000万元,同比增长约128%-215%。
按照妙可蓝多自己的解释,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影响,原材料采购成本有所下降,以及各项降本增效措施。
市场疲软,部分高溢价奶消失一段时间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消费的疲软叠加乳制品供应过剩,部分高溢价的乳制品正在悄悄消失。
经过几年的市场争夺战,低温牛奶的价格战丝毫没有停止的意味。
北京市朝阳区某连锁超市的销售人员告诉蓝鲸新闻记者,同一款鲜奶的价格确实比前两年低。例如此前定价15.9元的三元72度鲜牛奶,实际售价已经低至9.9元(950毫升);此前定价32元的三元极致有机鲜牛乳,实际售价已经低至22.9元(900毫升)。
一名乳制品经销商告诉蓝鲸新闻,这一两年,高溢价产品走向平价,行业内卷以及原料供应过剩是主要因素,“不主动降价,最终只能打折促销,但拿货价并没有降,中间的渠道商其实更难了”。
由于刚需属性比白奶弱,消费疲软在酸奶领域更加明显。
蓝鲸新闻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商超发现,包括乐纯、吾岛在内的高价格带酸奶,减少了单品数量,或转而提供大包装、每100克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此外,5.9元一杯的蒙牛冠益乳酸奶、3.9元一袋的君乐宝简醇酸奶等4元-5元价格带产品出现在货架的黄金位置。
正在购买酸奶的消费者胡大爷对蓝鲸新闻记者称,以前逛超市必买酸奶,发现酸奶越来越贵之后连酸奶区都不去了,改成喝牛奶。现在酸奶搞促销,价格回到可接受的范围,就又开始隔三差五买酸奶。
北京小马奶站老板马先生告诉蓝鲸新闻记者,今年乳制品的销售情况不如往年。消费降级,高价奶现在走得慢。奶站算是出货比较快的,有些地方的高价奶攒得都快过期了。“现在越便宜的奶越好卖,像袋装的鲜奶、一打装的酸奶。”
宋亮表示,未来,乳制品将会从高端化走向平民化,真正成为餐桌上的一个普通食品。“但由于消费方式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在乳制品细分领域一定会有高端化的发展逻辑。但从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方向来看,回归性价比是趋势。”
在宋亮看来,乳品的基础营养需求,正在向专业营养方向转型,“未来的市场中,专业化、精细化的功能营养乳品将是消费者追求的主要方向。”
乳企竞技进入下半程
为应对目前的增长压力,各个乳企也在尝试更多的方式自救。
前不久,伊利高调宣布进入奶啤市场,随后旗下高端冰淇淋品牌甄稀的冰淇淋蛋糕实体店在成都开业。再往前溯,伊利还进军过宠物食品行业,也尝试过布局无糖茶赛道。
认养一头牛在包装上进行了创新,与吨吨BOTTLEDJOY联合推出新品“吨吨奶”。据悉,该新品借鉴了吨吨BOTTLEDJOY的瓶型,将牛奶装入“吨吨桶”,还会配送便携式肩带,净含量达460ml。
皇氏集团则通过开设奶茶店“在桂里”,突破了水牛乳只能在超市货柜里购买的限制,用水牛乳原料来增加奶茶店产品的差异化。这些动作本身,是增加牛奶产品的多样化,让周期中的原料乳得以消耗。
另一方面,向海外去,已成为乳业的一种浪潮。
伊利在美国洛杉矶开设旗舰店,售卖安慕希、优酸乳等液态奶产品,以及巧乐兹、苦咖啡、冰工厂等冷饮产品。目前,伊利的产品已成功登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五大洲。
蒙牛在海外市场亦表现亮眼,尤其是冰激凌业务。在2023年,其收购的冰淇淋品牌艾雪位居印尼份额第一、菲律宾份额第三,并在积极拓展越南、泰国等中南半岛市场。当年,蒙牛冰淇淋业务营收60.3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海外市场增速在20%以上,国内则是拖累项。
两大乳业巨头是海外拓展的排头兵,其他乳企也在跟进。近日,澳优发布公告称,已收购荷兰Amalthea Group余下50%股份,进一步强化羊奶产业链竞争优势。当前,澳优旗下佳贝艾特在全球60多个国家及地区同步销售,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羊奶粉市场销量与销售额第一”。
宋亮认为,中国乳业的产品、产业非常成熟,国际化的资源布局也很好,这个时候去拓展海外市场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国外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和品牌都有一些陌生感,甚至有些产生质疑,只要突破了,中国乳企在海外发展的机会很大。”在宋亮看来,在食品行业里,中国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国家,在这种激烈竞争当中活下来的乳企,无论是从产品的打造、品牌的塑造、渠道的拓展以及营销能力都很强,这些在出海中依然有一定的优势。
来源:蓝鲸新闻 作者:张静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