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联合抵制AI训练协议:别让文学成为“预制菜”

熊梓言2024-07-25 07:53

近日,不少网文作家发帖称,番茄小说签约协议中增加了“AI训练补充协议”,要求作者同意把作品“喂”给平台的AI,用于内容开发。番茄小说AI事件发酵后,不少网文作者纷纷发帖维权,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涉嫌侵权,更是一种近在咫尺的威胁。AI技术的运用,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创作行业,AI对创作者权益的威胁,不止体现在经济利润的分食,更在于AI创作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侵权的底色。细究AI创作的过程不难发现,AI只不过是充当了给“预制菜”加热的微波炉:作品未经允许,被投喂到AI训练的模型之中,再根据用户指令生成所需要的产物,这一过程不叫创作,而只是针对已有作品的“碎尸”与“缝合”。

对比真人创作与AI创作,其中的区别不言而喻。对有血有肉的人而言,行文框架是可被选择的,情感表达是能收能放的,文风笔触是灵活多样的,文学生涯是充满挑战的。文学创作本质上不存在“门槛”一词,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在其精湛的写作技巧,更在其作者本人同文字与故事的共鸣。

而换到AI身上,情况则大不一样。爆火网文的套路性、观众口味的偏向性、语言表达的死板性,都大有可能成为AI创作文学的特点。AI只是依托模型的硅基生物,它们更擅长计算与总结,而非创作。爆火网剧《墨雨云间》的编剧于正,就自曝为了收视,用模型计算过中国观众最喜欢的故事桥段,再选择排名前几的融入到剧本之中。这样完成的作品或许讨人喜欢,但细究下来,不觉得完美得过于诡异了吗?就像人们会对预制菜的营养指指点点,但其实很少抨击预制菜在工业制造流程下具有的精美味道,

所以,如果小说市场上不加节制地充斥着AI训练的产物,会有怎样的后果?首先,小说行文要么被简化到极致,要么只是对名作家名作品的拙劣模仿,语言用词缺乏了作者“一推一敲”后的质感;其次,原本多样化的小说创作市场趋于雷同,爆火网文套路层出不穷,读者审美疲劳。AI产出的“预制菜”带走的,不止有“食材”的天然本味,更有人们在市场上吃到“预制菜”之外的天然菜品的可能性。

如何拒绝文学“预制菜”,除了作家的联合抵制,还应想远一点。对于创作者来说,文学预制菜能“卷”的是产出速度,“卷”不了的是产出质量。光打着“赛博刽子手”的旗号来谴责AI是苍白的。在知识产权法还未成熟到能对AI进行规范的当下,创作者们只能自救,努力开辟质量赛道,保有自己创作下的那一点独特性。作者笔下流淌出的文字,依旧要能保有为人的温度感。对于读者来说,更应“吃得好一点”。对市场、对作品、对作者、对自己要有要求,不要仅仅沉浸在食用“预制菜”的方便快捷之中,而忽视了文学诞生之初的一点真诚与温度。

来源: 红网 作者:熊梓言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熊梓言】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