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脉脉CEO林凡:大模型领域未现“抢人大战”,招人逻辑完全变了

肖芳2024-07-24 07:54

大模型热潮之下,互联网大厂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据界面新闻了解,近期包括字节跳动、腾讯、蚂蚁集团、百度、美团等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启了专项招聘计划。这些计划主要面向2023年到2025年毕业的优秀博士生群体,重点寻找拥有顶会顶刊论文或专利以及在国际知名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才,包括机器学习、大模型、计算机视觉、数学、统计学等方向。

大模型行业“缺人”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脉脉高聘人才智库统计,目前最紧缺的大模型算法岗位,人才供需比仅为0.17,大概相当于6个岗位争夺1个人才,同时还有云计算、数字前端工程师等多个岗位人才供需比低于0.5。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是人才稀缺之时,人才供需比也可达到0.25至0.33。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互联网大厂势必会因此开启新一轮“抢人大战”,要知道,移动互联网时代曾轮番上演类似的情况。去年,作为职场社区和求职平台的脉脉内部也曾这样判断。

但“抢人大战”并没有实际发生,“因为大模型行业招人的逻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完全不一样了。”脉脉CEO林凡表示,

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林凡详细讲述了这一年来他对大模型行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观察,同时对大模型未来的工作方式、组织结构的变化做了一些预测。

公司不再玩命砸钱抢人

过去几年,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对互联网大厂的“抢人大战”都有非常明显的感知,这种感知有可能来自猎头和大厂HR持续不断地电话“骚扰”,也可能源于公司每天几百人排队入职的盛况。

在短视频平台竞争最激烈的时期,界面新闻曾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一些抖音和快手争夺技术人才的案例。比如,一名在某研究所任职的算法专家年薪为40万元,快手给他开出的年薪直接翻倍,而字节跳动听闻快手给该技术专家开出的薪水后又增加了20万元。紧接着,快手又在字节跳动薪水包的基础上增加20万元,最终以120万元抢走这名技术人才。

在大模型时代,虽然技术人才的稀缺程度更高,互联网大厂愿意给大模型技术人才开出的薪资也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人才平均高50%以上,但没有公司再玩命砸钱抢人。

一方面,基座大模型公司实际需要的技术人才规模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幅降低。

林凡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大厂组建一个新业务团队,需要的人才动辄成千上万,因为当时的思路是,不同的业务场景需要不同的技术团队来完成,业务场景多就需要更多技术人员。而在大模型时代,大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变成通过一个基座大模型解决所有场景的问题。产品能力的提升,不再是技术团队持续迭代和优化带来的,而是来自于大模型本身能力的升级。

正因为如此,基座大模型公司的技术团队规模仅为数百人左右,公司更愿意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算力上,而不是人力上。据界面新闻了解,基座大模型公司在算力上的投入基本都是1亿美元起步,算力成为衡量基座大模型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过去大模型领域技术人才储备不多,也没有太多成熟技术人才可供大模型公司之间挖角。虽然人工智能在国内已发展10年以上,但不可否认的是,OpenAI技术流派过去并不占主流。

以往人工智能的主流流派和移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思路类似,即用不同的算法解决不同的应用场景,而不是用一个模型解决所有应用场景。相比之下,OpenAI技术流派对数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人工智能领域过去积累的算法技术人才很难快速从其他技术流派转过来。

林凡透露,目前国内基座大模型公司搭建技术团队的方式大多是先在行业中寻找三五个核心骨干,执行层面的人员更多从最近几年毕业的年轻人才中间选择,让他们能够快速成长。

从各家互联网大厂近期启动的大模型技术人才专项招聘计划中,界面新闻确实看到这样的趋势。同时,一些大厂为了吸引优秀博士毕业生加入,特意强调自己配备的顶尖导师团队。比如,字节跳动“Top Seed人才计划”配备了豆包大模型视觉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冯佳时、大语言模型研究团队负责人王明轩等技术骨干作为导师;腾讯“青云计划”配备了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等三名技术骨干作为导师。

林凡表示,各个公司核心技术骨干的技术流派也有所差异,目前行业中还没有哪一个技术流派占主流,技术人才在选择公司时也会综合考虑算力、数据和技术流派等前置因素,薪资反而是次要考量因素。

大模型将改变公司组织方式

界面新闻在向多位大模型领域从业者询问人才稀缺问题时发现,目前行业中稀缺的除了基座大模型技术人才之外,还缺少既懂大模型技术,又能理解应用场景的复合型人才。

林凡也谈及了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他表示,未来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大模型时代,很多单一的专业的工作,会慢慢地被大模型所赋能,甚至是取代。但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工作,大模型还很难胜任,更多将由人去完成。”

在林凡看来,大模型对一部分工作的替代,以及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也将会改变员工的工作方式和公司的组织运作方式。

一方面,整个公司的流程推动会由大模型来完成,过去大公司中起上传下达作用的助理、中层管理者角色的价值变小。另一方面,员工在组织中的角色将像U盘一样,变得即插即用,但员工综合性的专业能力将变得更加重要。

从目前大模型在不同场景落地的应用中,界面新闻发现了一些类似的趋势。比如,在办公场景下,会议纪要、PPT制作等原来需要专人来做的工作,已经可以由金山办公等接入大模型能力的协同办公产品来自动生成。在零售行业门店中,原来需要店长巡检向上反馈的各类问题也可以由飞书营运工作台独立入口定时定向下达任务。一线人员填报后,系统会通过一张数据格式规范的表格实时上报给总部,省去中间层层汇报的环节,也让总部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协调资源处理的异常事项。

脉脉今年也在多个业务场景中引入了大模型辅助工作来实现组织提效。其中,脉脉要求所有技术开发人员都使用AI编程工具辅助,几个月下来,技术研发效率提升了10%至20%。同时,脉脉还开发了AI标注产品来辅助人工标注,标注正确率由原来的98.5%至99%提升到了99.7至99.9%。

在林凡看来,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泰勒管理学出来之后,人和机器的配合效率有了很大进步,而大模型的出现将会让未来的工作效率再有一个新的革命性提升。

“从管理结构上看,大模型将让组织更为扁平化,能够让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更好地协同工作。”林凡说。

转载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肖芳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肖芳】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